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历史上“文化带货”仁怀白酒的人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3-01-11 作者: 黄黔华

商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以文化传播为介质,通过视频直播的模式,带动商品销售,被称为“文化带货”,是新模式。但在古代中国,以“文化带货”的经典案例不少。比如西晋文学家左思《三都赋》出来后,带来的“洛阳纸贵”局面;又比如“吃货”苏东坡,除了在《食猪肉》一文中的“黄州好肉好”,带火黄州猪肉,还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诗句,引得无数吃货对“长江鱼”、“山中笋”跃跃欲试。
   事实上,仁怀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文化带货”故事。在不同年代,他们通过文字记录见闻、记述心得,为仁怀白酒“带货”,丰富了仁怀白酒文化内涵,也直接赋能了商品销售。
   那么,在仁怀酱香白酒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人为仁怀美酒“文化带货”呢?今天,编辑部根据持有资料,以清代为下限,“评选”出几位酱酒“带货人”,供大家讨论、补充。

第一位:唐蒙饮枸酱而使夜郎

排在第一位,肯定是唐蒙,一位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开拓者。

唐蒙,原本是江西番阳令。其时,汉武帝派兵灭了东越后,又让唐蒙去南越晓谕汉皇威德。

南越,大约是今天的广东番禺一带。据古籍记载,南越这地方经贸很发达,市场上有许多来自周边国家的特色商品,比越巂的邛竹杖,海南产的玳瑁、犀布,大宛国和今天伊朗的宝马等等。

历史上“文化带货”仁怀白酒的人

唐蒙到了南越后,南越王十分热情,拿出了很多美食来招待他。这其中,就包括一种唐蒙产生浓厚兴趣的东西——枸酱,打听此物从何而来。南越王说:“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唐蒙不愧是位伟大的“海淘者”,就像他的先辈张骞出使西域一样,总想着给君王带点新鲜玩意回去。不过,与张骞带回宝马、骆驼和葡萄、大蒜等,还在都城开店铺卖西域物产不同,他因为“枸酱”这个东西,记住了夜郎,并由此萌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
从南越回到长安,唐蒙又向都市里的商人打听枸酱的情况。有商人告诉他: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
唐蒙在上书汉武帝时说,南越王居处黄色宫殿,竖髦纛大旗,土地东西宽万余里,名义虽是皇朝外臣,实际是独据一方的州主。建议向夜郎王多同借兵,出其不意浮牂牁江东下,制服南越。唐蒙还向汉武帝献上从南越带回的枸酱。
武帝大喜,便任命唐蒙为郎中将,前往巴蜀,联通夜郎。
经过一番筹备,唐蒙率领上千精兵,运输粮食、衣物、布帛和宝货辎重兵马万余人,从巴郡的筰关,浩浩荡荡进入夜郎境域。筰关在今四川合江以南,与贵州赤水相邻。有研究者认为,这支队伍沿赤水河(当时又叫安乐水)南行,约在今仁怀市或更南的地方与夜郎侯多同相会。

当年,唐蒙通过“枸酱”这条线索,打听到了进军南越国的捷径,帮助汉武帝实现开疆拓土的愿望,将西南及更宽广的地区,置于大汉管辖之下,打通了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但他可能怎么想不到,他因饮枸酱而使夜郎,两千年后会成为一个产区的重要背书,文化符号。

第二位:张国华醉题《茅台村》

清光绪年间五年副贡生张国华,是贵州兴义人,也是当时贵州有名的学者。

两广总督张之洞年幼时,其父张瑛在贵州兴义任职,十分重视教育,还创下“添灯加油”的史话。张瑛聘请了张国华等三人,作为张之洞兄弟的老师。

从现存的张国华《贵州竹枝词》手抄本可知,他是一位喜欢行走、记录和思考的学者,足迹几乎涉及贵州全省各州府。道光年间,张国华走过仁怀,来了茅台,留下一批与仁怀相关的竹枝词。那时,茅台的商贸已十分繁华,尤其是白酒业兴盛,是黔北四大重镇。

历史上“文化带货”仁怀白酒的人

 

人们熟悉的《茅台村》,是张国华的这批竹枝词之一。据称,有天晚上,张国华在茅台村的一家酒楼开怀畅饮后,诗兴大发,于是向店家索要笔墨,在墙壁下写下竹枝词《茅台村》:

黔川接壤水流通,

俗与泸州上下同。

满眼盐船争泊岸,

巡栏收点夕阳中。

一座茅台旧有村,    
糟邱无数结为邻。    
使君休怨曲生醉,    
利锁名缰更醉人!    
于今好酒在茅台,    
滇黔川湘客到来。    

贩去千里市上卖,

谁不称奇亦罕哉!  

张国华这首借酒抒怀的竹枝词,真实记录了当时茅台酒业、商业状况,为后人研究清代茅台白酒酿造、运销等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今天的仁怀酱香型白酒塑造“江湖地位”赋能。

第三位:陈熙晋的美味餐桌

仁怀最早的县治,在今天的赤水市复兴镇。后来,行政区划调整,一度改名仁怀直隶厅,厅治今赤水市区。

清代浙江义乌人陈熙晋担任仁怀直隶厅同知时,仁怀的地盘很大,包括了今天仁怀、习水、赤水。作为一方大员,陈熙晋肯定要巡视辖区和走访走遍,因此对仁怀厅及周边人文、风物十分熟悉。

历史上“文化带货”仁怀白酒的人

陈熙晋的文采很好,在任仁怀同知期间,写过《之溪棹歌》,共有50多首诗词。这些诗词,既有对地方人文、政事的感怀,也有风物描写。
之溪,实际上就是今天的习水河,赤水河的重要支流。这条支流两岸,至今有很多地方都十分偏僻,源头乌鞘岭仅一户农家,还是有上百年历史的木构建筑,屋外廊柱为丹霞石雕琢的对联。陈熙晋用“之溪”作为篇名,由此可见,他是一名务实的地方官员,很重视民情调查,对习水河有特殊的情感。
资料显示,陈熙晋担任仁怀厅同知时期,遵义从清初开始蚕桑业,在各地发展迅速。陈熙晋巡视辖区,了解社情民意的同时,也劝农利用青杠树发展柞蚕。
陈熙晋在他的诗词中,盐、酒是他多次提及的内容。比如,写《风俗咏》记录仁岸盐运,记录了“浅深筒吸酒,厚薄箬包盐”的场景。现在人理解,“深浅筒吸酒”,则可能是他在赤水河少数民族地区所见的“咂酒”习俗。这种习俗,现在仁怀仅局部山区可见,但在黔东南、毕节等地农村,遇见率稍高。
但陈熙晋《之溪棹歌》中,最为人知的,还是《茅台村》一篇:

村店人声沸,

茅台一宿过。

家唯储酒卖,

船只载盐多。

矗矗青杠树,

潺潺赤水河。

明朝具舟楫,

孤梦已烟波。

该诗词详细描写自明代通航以来,赤水河边的茅台村桑蚕发展、盐运繁忙、白酒兴盛的场景。

历史上“文化带货”仁怀白酒的人

此外,陈熙晋在与酒的有关的诗词中,还探寻了赤水河流域白酒的源头故事:

尤物移人付酒杯,

荔枝滩上瘴烟开。

汉家枸酱知何物?

 赚得唐蒙鰼部来。

从这些诗词不难看出,陈熙晋虽是一位务实的官员,也有独特个人兴趣和爱好。在他的诗词中,不乏“暴露”个人“私生活”的句子。比如,他写到:茅台村酒合江柑,小阁疏帘兴易酣,独有葫芦溪上笋,一冬风味舌头甘。
据称,陈熙晋本是一个爱酒的文人雅士。在仁怀厅任职期间,喜欢了产自茅台的酒,因此家里常托人从茅台买酒回来喝。不仅如此,在他的餐桌上,还有产自今天赤水市葫市镇的楠竹笋(赤水河楠竹种植最早源于葫市),逢柑橘成熟的季节,他还常在酒后食用产自合江的柑橘醒酒。
今天,陈熙晋诗词里提到的这些风物,仍然是赤水河两岸的特色产业。而他有关于酒的描述,则尤为著名,成为地方政府及厂商时常引用的经典。

第四位:郑珍府志“藏私”

郑珍是遵义人。科考不顺返乡后,与莫友芝受聘于遵义知府平翰,编撰的《遵义府志》。两人历时三年多,最终编出了被誉为“天下府志第一”的《遵义府志》。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平翰因为仁怀温水人谢发真、穆继贤托神降临,在仁怀、綦江之间的温水,招募地痞流民,发起暴动,杀死围剿千总及捕役无数。平翰随后率员前往处置,但第二年因处置不力而调离,谪守仁怀厅。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郑珍由遵义赴仁怀厅拜访已任同知的平翰,途径仁怀茅台村时,也写过一首五律《茅台村》:

远游临郡裔,

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

盐登赤虺河。

迎秋巴雨暗,

对岸蜀山多。

上水无舟到,

羁愁两日过。

这首诗,郑珍把“黔省称第一”的茅台酒,形象地写入诗中,使茅台酒更加遐迩闻名,它的宣传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关于这首《茅台村》,曾有一篇文章称,这是郑珍在途经茅台时,为帮助一个穷人、戏弄盐商兼酒店老板,写下了前半部分,作为对联,卖了40两纹银。晚上回到住处,心情郁闷,有感而发,又写了下半部分。
但前述情节是否属实,无法考证。
不过,郑珍的诗词中,涉及茅台和酒的不少。比如,同是这次去拜访平翰的途中,他途经吴公岩,有感而发,写了《吴公岭》一诗,记述赤水河航道疏浚后,川盐不断入黔,晋陕商人汇聚茅台镇,活跃一方经贸的史实。其中,“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一句,便出于此。

此外,在郑珍的《贵阳秋感•二首》中写到: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益部来。这里所指的“益部”,就是说茅台(茅台曾经改名益商镇,后因人们习惯称谓,又改回了“茅台”之名)。

当然,除此之外,郑珍在《遵义府志》中,引用自己的《田居蚕室录》,称“茅苔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日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尽管,有人认为郑珍“藏私”,在《遵义府志》中引用自己的文章的做法不可取,但多数认为,其关于茅台酒这部分,主要针对工艺和规模、产量,描述中肯,算是有益的材料。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