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三合安居:百年礼衫背后的文化乡村

来源: 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 2021-11-24 作者: 敖相梅

时间给记忆以温度,记忆赋历史以灵动,遗存的风物民俗,孕育了民间文化。我国有很多收集保护风物民俗的陈列馆,以留存过去的生活习俗、乡土风情。在仁怀市三合镇安居村,也有这样一个记录乡村风土民情的乡村文化载体­­­——安居村文化体验馆。

三合安居:百年礼衫背后的文化乡村

▲安居村古营盘寨门

三合镇安居村文化体验馆,是对农旅、文旅结合之路的探索,其目的在于结合乡村文化与农业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同时,把其作为村的重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体验馆占地800多平方米,共设乡音、乡情、乡土、乡风等7个展厅,收藏了300多个老物件。体验馆管理员张应科主任介绍说,馆内的老物件大多由村民主动捐献,还有部分是村干部在地里田间走访收集而来。

三合安居:百年礼衫背后的文化乡村

▲烟具

体验馆内,展陈着手写教材、老式电影放映机、土布衫、老式熨斗、砂锅、爬犁等“老物件”,看着这些逐渐淡出人们视眼的生活器具,让人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把我们重新带回五六十年代、二三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

三合安居:百年礼衫背后的文化乡村

▲酒具

体验馆中,有几件老物件,使人想深入探寻其中的故事。如前厅展陈的1938年手写教材,这是三合镇两岔村雷光金先生的亲笔书写。张主任介绍,雷光金先生是当地少有的文化人之一,曾与一些知名人士有过交集。回乡后,一门心思要发展教育。怎奈,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甚至找不到教材,于是雷光金先生为他的学生手写一套教材。教材有国语、植物、自然、地理、历史、票点符号、小楷等。这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也是中国教育资源向农村下沉成果的展示。

三合安居:百年礼衫背后的文化乡村

▲手写教材

仁怀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茅坝的姑娘,三合的布,中枢的豆油,茅台的醋”。民谣的背后,记录了传统农耕社会的地方人文、风物,承载的是赤水河两岸的乡音、乡情。“乡情”展区中,有一件海清色的礼衫,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由土布制作而成的礼衫。礼衫的领口是圆口小领,领口至左侧有六个纽扣,身长过膝,边角有些许磨损,虽保存完好,但仍有岁月的痕迹。张主任介绍说,这是百年前,一位农民为迎娶美丽的新娘,特地制作的礼衫。可以说,礼衫是一个人的一生,而土布是一个时代的回忆。

三合安居:百年礼衫背后的文化乡村

▲土布衫

在“乡土”部分,一个平平无奇的坛子吸引了我们,张主任介绍到,这是以前用来盛器,名叫油篓子,是用来盛桐油的。它里层是油纸,中层是陶瓷,外层是用牛粪覆上一层,经过高温除味、成型,其作用是为在起运的过程中不受损坏。同样,最外一层青藤或者竹子编制的,也是如此。

三合安居:百年礼衫背后的文化乡村

▲油篓子

其实,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赤水河流域,人们还在使用这种工艺,制作油篓子、酒海。酒海,也叫酒卮子,用来装酒,早期产自仁怀的白酒,就是用这种盛器装载后,运往四面八方。

这油篓子、酒卮子,外表其貌不扬,但其内涵农民的生活智慧。

三合安居:百年礼衫背后的文化乡村

▲生活用具

这样的“老物件”在展馆里还有很多,它们涌动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讲述着“耕读孝义、德信仁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结晶,见证了常与变、朝与夕的时代变迁。

三合安居:百年礼衫背后的文化乡村

▲清代印版

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安居村文化体验馆敞开大门,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让乡土文化得以传承下来。这是安居村乡村文化发展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体现,更是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转型的文化体现。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