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汉代房屋

来源: 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 2021-11-25 作者: 黄黔华
近年的考古发掘证明,汉代的赤水河,作为国家开发西南夷的大通道,两岸已经比较繁华,各类手工业、商铺渐成规模。
 
资料显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观,“享受生活”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平民基本实现安居乐业。
 

一个时代,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参考之一,是否能居者有其屋。那么,汉代赤水河边的人们,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么?他们又会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汉代房屋

▲仁怀出土的汉代吊脚楼式带斗拱的悬山顶陶屋

 

由于年代久远,汉代地面建筑消亡,很难找到参考。不过,汉代人“事死如事生”,会把生前生活场景及企望,做成陶制品陪葬,这就为后人研究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条件。
 

仁怀市博物馆内,有一件出土于仁怀市境内的汉代陶屋,是当年人们居住的房屋模型之一。该陶屋为吊脚楼式、带斗拱的悬山顶建筑,屋顶铺盖大板瓦。

 

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汉代房屋

▲习水土城出土的庑殿顶陶屋

 
悬山顶的房屋,是较原始的屋顶形式。早期制砖条件有限,墙垣多用土筑,为使外墙免受风雨侵袭,匠人就将屋顶伸出墙外。这种屋顶形式,被大量用于普通民间房屋建造,直到今天仍被使用。
 
此外,作为该房主要承力构件的两个斗拱,粗壮醒目,估约占柱子高度的三分之一。
 
斗拱,是中国建筑的传统元素,集中体现了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审美,始于西周,探索于汉晋,成熟于唐宋,精于明清。从中国建筑斗拱演变史看,早期的斗拱相对简单,着重解决承重,后期变得繁杂,承重与装饰并重,至近现代装饰作用更突出。
 

出土于仁怀的陶屋,其斗拱还采用了汉代建筑中常用的一斗三升结构。这表明,建房技术在该区域日趋成熟,斗拱式结构成为主流形式之一,“住房安全”受到人们重视。

 

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汉代房屋

▲赤水河流域崖墓上的阙楼图案

 
除了仁怀出土的陶屋,赤水河两岸近年的考古发掘、田野调查中,还发现了不同式样的汉代建筑模型、图案。比如,习水土城的庑殿顶陶屋、干栏式建筑特征的陶粮仓,以及赤水河流域汉代崖墓上的仪式性建筑图案——阙楼。
 

梳理发现,赤水河两岸出土的汉代时期陶屋,以悬山顶式民居为主。这表明,汉代时期连续八十余年稳定,中央让步农民、裁撤官吏,人民负担更轻。手工业和商贸进一步发展,打工仔“一岁价钱二千五百”,使得人民财富积累增加,赤水河两岸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够实现“居者有其屋”。

 

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汉代房屋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式屋顶

 

这些发现还证实,汉代的赤水河两岸,建筑形式多样,与中原地区同时期建筑特点、技术基本一致。同时,从不同房屋的建筑形式、规模分析,该地区同期已有足够的技术、财力保障,能建造大型的庑殿顶建筑。这是一种礼制建筑形式,通常在王宫、庙宇大殿、祭祀建筑上使用,工序繁琐、技术难度大,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