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位于贵州仁怀市西部赤水河畔,原名茅台村,以出产茅台酒而闻名世界。
据史料记载,它在明代晚期就已初步形成了村落,开始酿酒,因此清道光年间贵州兴义贡生张国华《茅台竹枝词》写道:“一座茅台旧有村,糟丘无数结为邻。”糟,即酒糟也。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云贵总督张广泗奏疏开凿赤水河,舟楫由长江可直抵茅台,自此四川自贡井盐顺赤水河运入茅台起岸,当时称“仁岸”,贵州三分之二的盐在此集散,转销全省,推动了茅台地区商业的发展。故茅台曾一度改称为益商镇,简称益镇。商业的发达带动了酿酒业的迅速发展。《遵义府志》记载:“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纯用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之。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者,谓之白水曲,黔人又通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正如诗人郑珍所云:“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巢经巢诗钞》卷六),当时茅台镇的繁荣景象由此可想而知。由于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并结合当地特有的气候、水质、土壤等得天独厚的条件,酒师们酿出了一种“丰润醇厚、晶莹透明、酱香突出、幽雅细腻、低而不淡、浓而不烈、回味悠久”的美酒,一九一五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成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民国时期贵州省主席周西成,把茅台酒作为外交礼品送与国民政府及其达官显宦,当时流行着一句话:“有官皆桐梓,无酒不茅台。他这一法使茅台酒更加声名大噪,更加促进了它的生产发展。
茅台镇不仅因出产美酒而蜚声寰宇,它还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渔村”,风光旖旎,山川奇美,有不少名胜古迹,曾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诗情喷涌。只因地处边隅,传播不广。故诗人徐世珩写道:“茅台僻在黔边鄙,划破青山一江水。长天低影压云涛,山欲搘天雄拔起。山水窟中閟灵奇,甘泉酿酒名华夷。方物蜚声寰宇艳,人贤名晦世稀知。(《洞山药叟吟草》卷二)
徐世珩,别号乐吟子,晚号洞山药叟,一九一九年冬生于茅台镇附近的中华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学于遵义师范时,深受遵义名流赵恺、朱穆伯等人的影响,立志追踪号称“西南巨儒”的郑珍、莫友芝,遂潜心治学,孜孜以求,于经史子集广泛涉猎,因而对古典文学造诣颇深。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门墙桃李,滋培甚众。喜吟咏,著有诗集《洞山药叟吟草》,王道常对他及其诗的评价是:“仁怀徐老世珩先生为黔地耆宿,素喜吟咏,诗格高古,大雅之声有如万壑松风,九天凉月,令人心静神驰,俗虑全清。”(书徐老诗句《跋语》)徐世珩青年时代学习诗歌创作非常刻苦,晚年曾说:“犹忆当年,搦管支颐,裁笺琢句,往往沉思终日,废寝忘餐,时若死灰弗暖,槁木无春;时复灵机骤启,天光迸露,恍然繁红灿灿,烟景迷人,心神怡悦,莫可言喻。匝月之中,屡罹困而屡求亨,或沮丧而或狂喜,如是者不可计数。”(《仁怀诗词楹联选集》序)他的诗歌理论有两点值得重视,第一,作诗要有真情实感,即“抒其自有,鸣其心声”;第二,反对模拟,独创意境,即“道人所未曾道之事,状人所莫能状之景,抒人所未尝抒之见,达人所不易达之情”(均见《鸿爪集》序)。所以陈天伟说他的诗:“意境清新,趣味隽永……珠玑累累,警句常见……如果通读其全诗,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景象万千”《(仁怀诗征》前言)。他长期寓居茅台镇,对那里的青山绿水、市井风情、地方名产等,均怀有深厚的感情,常写诗赞美。现在,选出三首赏析,使读者尝鼎一脔,略知其味。
第一首:《茅台晨起,堤边闲步》
初日峰边出,铜盘挂树头。
山花红似锦,江水绿如油。
柳暗藏鱼市,烟开露酒楼。
芳洲佳趣富,消受任闲鸥。
此诗按作者诗集编年为一九四〇年春。首联紧扣诗题,在一个晴朗的清晨,远远地看见从东面的青峰翠嶂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像铜盘一样挂在树梢,此情此景,容易使人想到苏东坡的名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将初日喻作“铜钲”,而作者将它比作“铜盘”,虽一字之差,却别有用意。按一般常理,前人用过的熟词,后人大多引用,但作者没有这样做,因“铜钲”一词缺乏通俗感,而此诗的起句较平实自然,若搬用此词,则显得生硬奥涩,失去诗的和谐美。再有《列子·汤问》记载孔子东游遇两小儿辩日,一儿说日如盘盂,一儿说日如探汤,孔子不能决断。“铜盘”一词即源于此,从寓言中演绎出来,不但显得新奇,且增添了诗的情趣美。
“山花红似锦,江水绿如油”联,从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演绎而来,但使人读后毫无白居易所描绘的江南味道;貌似而味异,分明是模仿别人的用意遣词,而读后你又觉得是作者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作者是怎样考虑的呢?且看,作者用的“山花”是指江岸上漫山遍野的桃花、杏花等呈红颜色的花,是泛指,而“江花”是江水涌起的浪花,所指范围不如“山花”广。作者所写的“红似锦”是山花本身的颜色呈现出来的,像锦缎一样挂于花枝上,而“红胜火”的江花,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日出”才能似火,如缺少此条件,则失去了诗的意境。再看“绿如油”,油本身呈翠绿色,光滑细腻,用来比喻春天的江水,既贴切又美丽,加之春天山上草木萌生,一片绿油油的样子,倒映于江水中恬然宁静。作者善于抓住特殊的景物特点,出神入化地描绘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上联写了茅台镇的自然美景。而“柳暗藏鱼市,烟开露酒楼”则写市井所见:一排排的杨柳树下,是一阵阵喧闹的叫卖声,活鲜鲜的鱼儿已摆满了货摊,而此时晨雾渐散,被黑暗笼罩一夜的鳞次栉比的酒楼,似一个睡得很沉的人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在晨曦中半露半隐,依稀可见。“暗”修饰“柳”,说阴柳树之多,同时,又扣住诗题“晨起”,在早上看去才有暗的感觉,“烟开”则是雾散天明,给人以明丽的印象,又是“晨起”所见,与诗题丝丝入扣。“鱼市”“酒楼”很有地方特色;因茅台河产鱼,茅台镇产酒,作者遣词造句,显得自然而贴切。这一联不仅写出了小镇的繁荣热闹,而且还描绘了它明媚的风光,“柳暗”“烟开”,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作者“晨起”之后,在河堤畔边走边观茅台镇,在眼中描绘出一幅幅春景图。这个观察立足点,应放在诗的开头写,而作者却将它放在后面,是为了更加淋漓尽致地突出“闲步”的怡悦之情而特意为之。在此作者将视线移到芳草萋萋的沙洲边,为后面的抒情做一铺垫。芳洲上“佳趣”甚多,但作者又惜墨如金,对芳洲上的各种景物不逐一描写,而只挑出具有动感的飞禽“闲鸥”,说它在尽情地欣赏此番美景。当然作者用“鸥”字是为了诗的押韵,但如果仅此理解,则失去了诗的情韵。作者虽没有标明自己是“闲鸥”,但从中却能领会到它是作者的化身,对作者的心性,我们隐约可知:这是一个热爱大自然、淡泊名利、情操高洁的诗人。这一联抒发感情含而不露,情在其中,淡而有味,细腻绵密,可见构思时的匠心独运。
第二首:《上巳日,茅台河畔踏青,赋寄华阳高一力》
时逢上巳踏青游,来向江皋豁远眸。
一淡一浓山影叠,半晴半雨鸟声幽。
柳涵绿霭笼春坞,花泛红霞锁酒楼。
焉得偕君乘画舫?水云凉处倒吟瓯。
这首诗作于一九四七年春,是一首纪游兼怀人之作,所怀之人高一力,华阳(成都)人,擅长吟咏。上巳日,即三月初三日。踏青,即郊外春游。李淖《秦中岁时记》载:“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这种民间风俗在唐代就早已有之,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从中可以想见当年长安郊外的踏青情景,这种习俗代代相袭,曾有许多诗人作诗纪其盛游,如苏辙就有《踏青》一首,其中有句云:“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本诗作者平生热爱大自然,每逢上巳佳节都要像古人那样到郊外踏青畅游,并作诗以纪其所感。
此诗首联开门见山点明踏青时间“上巳”,作者的行动“游”,游的地点“江皋”,“皋”,近水处的高地。踏青风习,年年如此,“时逢”一词说明到了此时节,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踏青,“游”既是作者的游,也是一大群踏青者的游,我们从此可以想象出在风光明媚的大好春光里,一群群青年男女热热闹闹,携手踏青的场面,或者进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的图画里。但是,我们仔细读第二句,则觉得作者踏青并没有随着一大群人嬉戏游玩,他是孤寂的,只是独身一人站在江岸上“豁远眸”。作者当时还不到30岁,应属青年之列,为什么独自一人走向“江皋”,而不与众多踏青的人们一起游呢?原来是他在寻觅意气相投的知音。考高一力曾与作者共事某地,朝夕相处,诗酒唱酬,情谊深厚。而今他却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华阳,令作者思之不释,因此他的“踏青游”并不同于一般人的玩玩而已,而是思友之情难以排解,借踏青之时消消愁罢了。古诗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作者怎能不独自“踏青”呢?这一联,首先极力地渲染“踏青游”的热闹场面,接着写作者独向“江皋”的寂寞之感,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更加理解作者怀念友人的痛苦之情,也隐隐显现出他的情操与众不同。
“一淡一浓山影叠,半晴半雨鸟声幽”。这联紧承上联的“豁远眸”而衍生出来,自然形成,毫无雕琢痕迹。作者看到些什么呢?远处的山白云缭绕,淡而可见,近处的山苍翠欲滴,浓郁可喜;一重淡一重浓,使人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之感,此时又晴雨交织,忽儿春阳暖暖,忽儿春雨淅淅,远处又不断地传来鸟儿们清脆的叫声,正是“春日载阳,有鸣苍鹦”(《诗·豳风·七月》)的春耕季节,时日显得何等悠长而诱人。这一联有景有人,有声有色,这种观察所得一般人都能体会到,但一般人的笔下都没有写出来,这是作诗的至高境界,所谓“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是也。况且此二句一气呵成,对仗工稳,内容和表形都做到了完美和谐的有机统一。
接着作者将视线移到村落市井:“柳涵绿霭笼春坞,花泛红霞锁酒楼。”只见众多的翠柳笼罩着村舍人家,春意荡漾,生机盎然,而许多花树争奇斗艳,好像浮起的红霞,把小镇上的层层酒楼“锁”得严严实实。作者诗作擅于炼字,这里的“笼”“锁”十分形象,给人以动感。以上这些是作者“踏青游”的收获,并非每一位踏青者都能领略到的。
尾联首句“焉得偕君乘画舫”,看似平淡无奇,但非常重要,它不仅能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饱览一天的无限春景,是不是就将思念友人之情置之度外了呢?没有,相反地更加激发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时他只希望友人乘着画舫,到波光微荡的春水中尽兴地饮酒赋诗,饱赏奇景。“水云凉处”造语新奇,春天的江水是凉爽的,水中又映着天上的云彩,有静有动,动静交融,因而结句虽是陈述之词,而却诗味浓郁,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首:《茅台》
古聚茅台傍水涯,青山如幌四围遮。
烟江人棹冲鸥艇,花坞春藏卖酒家。
新厂楼高侵碧汉,遥坡车响碾苍霞。
此间佳酿饶芳味,香到寰瀛万口夸。
这首诗作于一九八二年三月,题为《茅台》,说明它是一首单纯地、客观地吟咏故乡茅台的诗。
首联第一句即点出了茅台村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傍水涯”。聚,《史记·五帝本纪》云“一年而所居成聚”,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聚”解释:“今曰村曰镇,北方曰集皆是。”按茅台,旧名茅台村,简称茅村,故作者用“聚”字非常准确、贴切。“聚”与“镇”本意相同,完全可通用,但作者却选用“聚”而不用“镇”,因“聚”字用在此处显得古雅而庄重。郑珍《茅台村》诗又有“古聚缀坡陀”句,可见作者用“聚”又是有来历的,若用“镇”则显得俗而无味,平而无奇。此句虽是一般的陈述句,朴拙无华,但蕴有诗意,留在我们想象中的茅台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因句中未出现“山”字,山的形象不明显,作者恐读者难于理解,紧接着补上一句:“青山如幌四围遮”,让人们容易想象出茅台的自然环境,且“山”又与下面第六句的“坡”相照应。茅台四周有马鞍山、寒婆岭、寨子山、鸡公岭、山羊岭、朱砂堡、沙坎岭等,真是群山环抱,青幌围遮,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幌,帷幕,孔稚珪《北山移文》里曾将山说成“岫幌”。这是作者立于小镇中仰视所见。颔联“烟江人棹冲鸥艇,花坞春藏卖酒家”是作者平视所见,小镇紧临江畔,常有人携着酒壶,呼朋唤友,驾着轻舟,嬉游江上,有卢郁芷“茅村香酿酽如油,三五呼朋买小舟”(《仁怀风景竹枝词》)可证。而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是一幅优美娱人的“泛舟”图景:烟波浩淼的江上水雾迷蒙,只见舟艇如飞,激起朵朵浪花,使得鸥鸟们避之不及,拍翅扑腾,作者写得何等有声有色。而春深如海的江岸上繁花似锦,藏在花丛中的人家,时而露出卖酒的招牌,正如陈熙晋诗所云:“家唯储酒卖。”(《茅台村》)“花坞”一词,又使人想到唐人“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所描绘的美丽情景。这句中的“春”字,不仅指眼前的大好春色,还暗指茅台酒。吴蒶《黔语》载:“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冽。”这个“春”字,一语双关,即增添了诗的意境美,又颂扬了地方特产。
如果说颔联是写茅台过去的情景,那么,“新厂楼高侵碧汉,遥坡车响碾苍霞”这一联则是写当今茅台的巨大变化。茅台自晚清同治元年(1862年)到民国时期仅有“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厂房简陋,设备简单,和普通小作坊无甚差别,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茅台酒的生产,使茅台酒厂获得了新生。旧貌变新颜,建有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制曲车间、库房、化验室、医院、办公大楼、工人俱乐部、体育馆、职工宿舍、职工子弟学校、茅园宾馆等现代化的建筑群,巍然屹立在青山碧水、花木浓荫之间,高楼大厦直冲云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令人有日新月异之感。碧汉,天空也,南朝江总诗云:“起楼侵碧汉。”作者在此虽引典,但他信手拈来,天衣无缝。过去的茅台,交通主要是水陆交通,川盐入赤水河运至茅台起岸,“船只载盐多”(陈熙晋诗)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而今已是公路网布,交通四通八达,往西可直达四川之泸州、成都等地,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给茅台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只见盘山公路上车队如涌,穿云破霞,喇叭声声,碾碎苍霞,处处生意盎然,一派繁忙景象,简直是一幅酒乡工笔画。
茅台风光秀丽,诱人向往,但它更使人陶醉的还在于它独有的玉液琼浆,因此作者在全诗结束时,又深深地对它进行赞美。一九一五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北洋军阀政府将茅台酒送去参展,各国评委们仔细品尝后,一直认为它色、香、味俱佳,获得奖章。寰瀛,本是地球上水陆的总称。这里指全世界,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他为故乡有这样的名酒骄傲自豪,他的诗就代表了他的这种心声!
作者对茅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佳酿芳醇,繁华市井,一往情深,晚年虽移居异地,但每当春和日暖之时,他都要去茅台赏景揽胜,正如他一九九〇年春登茅台酒厂大楼诗云:“曳杖寻春得得来,登楼身喜出浮埃。晴生花径蒸红雾,雨敛江波涨绿醅。鸟带酒香穿柳樾,风吹醉晕上桃腮。青山隔岸容含笑,窥我题诗酌玉罍。”饮酒赋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是地地道道的茅台镇孕育出来的诗人,一生吟咏茅台的诗很多,每一首都是他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使人读后,像饮酒一样细腻绵长,回味无穷。一个诗人写若干首内容相同的诗难免有重复之嫌,似曾相识之感,但作者却以不同的构思、形象鲜活的语言吸引着读者,让人百读不厌。如我们所赏析的几首,都是写春日的茅台,但各异其趣,使人不得不惊叹于诗人的功力与才力了。
茅台,国酒的故乡,风光秀丽的小镇,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此第三次渡赤水河,现今正在修建红军四渡赤水军事博物馆。它将以一个崭新的面容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前来观光旅游。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