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茅台首批工人张元永:买马驮梁酿茅酒

来源: 综合  发布时间: 2021-11-25 作者: 仁怀市酒文化研究

11月8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迎来国营70周年纪念日。一份员工花名册,引爆人们思绪——这个万亿市值的国企,70年前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份只有39人姓名的员工花名册上,张元永排在第一个。

茅台首批工人张元永:买马驮梁酿茅酒

▲丁雄军(右)向张元永老先生(左)赠送花名册复刻件

那年,第一届仁怀县人民政府与华问渠签约,并支付1.3亿元旧币,收购了“成义烧房”。这天,是1951年11月8日,“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宣告成立。

17岁的张元永,刚辞去在公安系统的工作,准备去仁怀县税务局当出纳。但就在报到上班当天,即1951年8月7日接到通知,让他去“成义烧房”上班当出纳。

“他们说,‘成义烧房’马上要交给国家了,喊我们去管理。”

仁怀县委、县政府的驻地,当时是在茅台镇。税务局第一大批机关单位也在茅台镇,跟“成义烧房”隔着一条街。

从没想过去酒厂、也不会喝酒的张元永,就这样成为“成义烧房”的一名员工。

当时的茅台镇上,除了“成义烧房”,还有“荣和烧房”和“恒兴烧房”在生产。其它,就没有像样的烧房。“刚去的时候,‘成义烧房’只有一间厂房,十几个窖坑。”张元永说。

据张元永回忆,原先,是准备让他去做出纳的,但因为有烧房的老员工干着,他被安排干杂活。“小时候,上过几天学,还学过打算盘,当过医生的父亲,希望我今后能谋个管钱、记账的活。”他说。

茅台首批工人张元永:买马驮梁酿茅酒

▲张元永的工作证

赤水河畔的8月,高粱成熟。张元永被安排去收高粱,“不像今天有专门的地方,那时候去赶场收高粱。农民背到场上的高粱,我们收的时候用斗量,一斗高粱一毛二分钱。”

上世纪50年代,赤水河畔的高粱种植,远没今天的规模,东一块西一块。很多地方没公路,茅台酒厂也没有车,收高粱要走很远,然后人背马驮运回来。最远,要走到习水、金沙,有上百公里,往返得两三天。

骡马,既是茅台酒厂当时运输工具,也是动力工具。“买高粱、买煤、卖酒,要用骡马驮运;磨粮,也要骡马拉磨。”张元永说,烧房有12匹骡马,很金贵,有专人照顾,马夫每天要割草、清理马棚。

收完高粱,张元永带上路条,从茅台出发,沿着赤水河走了很远,又翻过很高的大山,绕道九仓,到茅坝去买骡马。一个往返,用时一天两夜。“那时是娃儿,觉得不费力,现在想一想都觉得累。”

当时的茅台酒,装在产自于二合的黑色条形土瓶内,用密封性好、还透气的猪尿泡封口。一瓶茅台酒的价格,大约是一块多钱。

一匹骡马的价格,值8瓶茅台酒。

1952年11月7日,茅台酒厂举行成立大会。在外买骡马的张元永,错过了庆典。

茅台首批工人张元永:买马驮梁酿茅酒

▲张元永仔细观展

茅台酒厂的首任厂长,是从部队转业来的张兴忠,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仁怀剿匪的干部。同来的,还有他的通讯员小谢,是湖南人。“张兴忠住在酒厂二楼,一楼是酒坛仓库,还有陈酒。”张元永说。

张元永回忆说,1951年、1952年,茅台酒厂都在烤酒,但没有卖酒。“我每月工资3块多钱,能买三斗多米。但最初时,只管饭,发牙膏、牙刷,还有旧军棉服这些,没有发钱。”他说。

茅台酒厂初建期,一个生产班组大约十四五个人,没有“班长”称谓,所有制曲、烤酒的都叫师傅,新来的叫徒弟。张元永认为,烤酒是最辛苦的,要去赤水河边挑水,一次要用时15分钟左右,一挑水有50斤左右,每天要往返很多次。

后来,张元永还守过仓库、管理过农机等。1983年,被派往制酒二车间当会计,这才使这位学过打算盘的医生后代,干上“本行”。

“这时候,工厂条件改善了很多,规模也大了,有了行车。”张元永说,他所在的制酒二车间有200多人,100多个窖坑,工人工资不断上升。

1995年,又在在会计岗位上工作了13年后,张元永光荣退休。“退休时,我的工资是350元。”他说。

茅台首批工人张元永:买马驮梁酿茅酒

2021年11月8日,贵州茅台集团国营70周年纪念大会上,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将一件茅台酒厂首期员工花名册复制件,郑重地交到张元永手中。

张元永,是迄今惟一健在的茅台酒厂是首批员工。收到花名册复制件,他笑了:“这是很珍贵的礼物”。

现在,张元永的子女和孙辈都在茅台工作。看到茅台今天的巨大变化,张元永感到很自豪:“我家三代人都在茅台,希望茅台能继续保持质量,越来越好”。

          

 
综合“茅台时空”等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