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阳洞是位于仁怀市坛厂街道境内,早期是仁怀至遵义的大路(当时有人称为“官道”)由此穿过,故名“穿洞”。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仁怀县令程正坤以其洞处城东云帱山之南,改名“怀阳洞”,并亲自题刻斗大楷书“怀阳洞”三字于北口石壁上。
▲隶书:怀阳洞,前款:大清乾隆丙午孟霞朔,后款:邑令程正坤题,山阴吕德“口”书。
《遵义府志》赞云:“怀阳洞在城南二十里,奇嵌怪石,洼曲玲珑,琉囊贮秋炎景在外,自更生界旧路,由遵往仁道经洞中,停舆息担倾刻思卧……中多石刻,仁怀第一胜处也!”最有艺术价值的,是洞中众多的摩岩石刻。
▲草书:怀阳洞天 款识:周林,甲戌年春,印章:周林之玺
《续遵义府志》记载:有程正坤、崔暕等人的书画、诗文、楹联。它们交错于壁,各有千秋。或直接刻入天然石壁,或用石碑刻就再嵌进洞壁中。既有浮雕,也有阴刻,大者如斗,小者如蝇,多至数百字,少的只有3字。最早的刻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最迟的刻于民国五年(1916年),历史跨度130年。咏赞此洞的诗歌,著名的有郑珍等人写的“怀阳洞”等10余首。
▲楷书:怀阳锁钥。前款:光绪壬寅秋仁怀县属游匪滋事,予统兵剿办过此,见山势嵯峨洞宇巍然,诚仁怀之门户,聊题四字,以志鸿爪,全军奏补将?渭南蔺征?氏题并。后款:统领西路全军奏补抚中参?将/渭南蔺应元瑞“口”氏题并书。
▲小篆:未经混沌先开窍。款识:民国五年六月中路刺史吴公巡行至仁怀过斯洞流览行胜,徘徊良久不忍去,遂题联并嘱肇州留题因忆汪君仙谱题舞阳青龙洞成句喜风景之无殊虽雷同亦何避。知仁怀县事楚桑/熊肇州谨跋。“口” “ 口”
由此可见,怀阳洞摩崖石刻是清朝以来出入仁怀的官员以及仁怀本地名人留下的墨迹石刻,也有仁怀人民为了歌颂德政而留下石刻碑记以示纪念的一些内容,也有赞咏此洞的诗歌、重修怀阳洞设施的碑志等。
▲行楷:诗境天开。款识:(上)道光丁酉仲夏。(下)桂林陈治昌题。
▲行楷:虚怀若谷。款识:(上)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口”。(下)……
前人对于怀阳洞内现存石刻评述:“刻工艺术精美,风格各异,造诣颇高,汇百余年书刻艺术于一洞,实属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遗产”;对书法的评述:“纵观洞壁,真草篆隶俱全,颜柳欧苏悉备”。前不久,我们前往怀阳洞实地察看了这些石刻实物并拍了照片回来,在电脑上放大仔细辨认欣赏发现,除了《遵义府志》和《续遵义府志》记载的以外,还有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贵州省省长周林等人诗词和书法。
▲行书:古道崎岖过怀阳,洞中饮茶题好诗;此处翼王曾驻马,扬鞭北指大渡魂。款识:重建怀阳洞题,周林,甲戌年春。印文:周林之玺。
就书法而言,《续遵义府志》云:“真草篆隶俱全,颜柳欧苏悉备”,也可说明其书写水平和艺术价值之高,但是志书言简,也不能悉数表达。综观全洞石刻书法,有的笔法灵动,有的结构奇趣,有的敦厚朴茂,有的舒畅流丽。既有碑之意态,又有帖之形势。既有王羲之“娇若游龙”之秀美,也有郑文公碑“雄强浑穆”和之朴拙险峻,的确不乏流美之作。从部分石刻书法中不难看出书写者当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的激动心情,对怀阳洞鬼斧神工造化的仰慕和赞赏,表达了书写者置身胜景轻松和自在的愉悦,同时有一些石刻书法也表达了书写者从容不迫、穿越历史的一种豪迈气势,以及对仁怀这片热土的热爱和担当负责精神,充分体现了前人尊崇圣道、忠于国家、建设地方的一种敬业精神和报国情怀……
▲小篆:和蔼灵明。款识:(上)閤邑四民等恭颂县长熊公贯三先生德政。(下)民国丙辰冬中,保长胥德恒(同音)敬刊,学界卢新锦(敬)书。
▲楷书:恭敬恵义。款识:(上)“口”任贞史崔大老人德政。(下)光绪九年孟春月吉旦,閤邑士民公立。
当然,部分碑刻也有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士大夫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但从内容上也能看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庶民对领导者的崇敬和依赖,呈现出当时的一种人文精神,使人想象当时的那群人在那个时代生生不息的生活状况,让那个时候的生活画面浮之脑海……
▲楷书:怀南胜景,黔北奇观。款识:(上)重建怀阳洞。(下)甲戌春周梦生题。
▲楷书:中路刺史吴公协安纪念碑。碑文:民国五年夏,刺史,吴公莅茲土,察吏安民并奉。都督刘公今就近勘测仁习两县分界事宜,初仁邑,地袤延清末兮县说倡更十载,迒无成。民国四年。始设习水县治。子大于母,邑人积不平推代表扣。省政府请吕二郎全里拔还旧治。民意未伸。盖至是凡四上书矣。时酷署公。不畏艰困,亲历二郎全里。檄两县官绅吕从察乎治理。准乎民情。卒如所请。虞芮争执,得公解除万世治安,得公奠定星轺所及。沾泽者何翅数十周县。然皆为若我邑之忧渥,竊维买丝刺绣,钦仰有慕乎,先民而勒石纪。功感戴系由于众论,今当告竣爰缀,数语不忘云耳。仁怀全县士民恭颂邑绅杨清源拜馔?并书中华民国五年冬十月
笔者认为,当时地处“官道”,乃仁怀名胜,为文人墨客青睐之地,多少人都想有机会留下鸿爪流传千古。然历史更迭,怀阳洞已不是“官道”必经之地,而成为研究仁怀历史的遗迹。从石刻内容和书法艺术含量方面,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和分析清朝以来仁怀的经济人文发展状况,从审美过程中能获得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