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星期一,农历腊月初八,贵州大曲赞助的贵州村志陶家寨村卷编纂团队在朦胧细雨中,向陶家寨社区最为边远的新沟组上立堡庄方向前进。
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得知该村民小组熊、马、陶、项、杨五个姓氏为苗族,刘、岳、贾、王四个姓氏为汉族,属于苗汉聚居区,目前有32户人家,100余人,苗族人口所占比例比汉族多。历史上,苗汉两族曾经互不通婚。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外出务工人数增加,人们的婚姻观念改变,寨中苗汉通婚的现象开始普遍。
上立堡庄
深居于高山之巅的上立堡庄各大家族,其祖先多因当时战争、生活生产困顿而迁入,亦有因入赘婚姻而增加新的姓氏的情形。村民房屋多建于半山坡上,受地势制约,各户居住较为分散。苗族人口虽占比较高,但汉化明显,苗、汉群众生产生活习俗大多趋于一致,村民之间平时均使用汉语交流。苗族使用苗语沟通者,大多为上了年纪之人,中年和青年人已经不太使用民族语言进行日常交流,在举办酒筵、庆祝节日时,才在接待宾客中唱苗歌、穿苗族盛装。
近年来,因茅台酒有机原料生态示范园落地陶家寨社区,上立堡庄农作物同样以红高粱为主,但传统农作物则是玉米、土豆、山烟、水稻、红薯、黄豆,以及各类蔬菜。该地大部分人家养殖有一两头牛,多则十几头。还有村民在村委会的指导、提供帮扶下,作为养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多元化的生计方式,既保证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之需,更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村里有一位熊姓苗族农户养殖了两头杂交牛。据介绍,此家庭是建档立卡户,前几年通过贷款、提供补贴的方式开始养牛,如今家庭人均年收入已达1.8万元。在政府的帮扶下,还修建了一幢砖混结构楼房。
熊先生与我们分享“养牛经”,小牛是从坛厂镇买来,此地的杂交牛最多,很容易能买到品质好的牛。小牛购买回来后,要圈养不能放养,因为放养会破坏庄稼,每日用新鲜草料、干稻草、玉米叶、玉米杆、酒曲草和水喂养。草生长时期,会从田间或山上割草给牛食用。此外,家里种的稻米和玉米,收割后留下的稻草和玉米杆,会搬运回来给牛充当养料。除了这两种养料外,还有酒曲草,酒曲草是发酵物,略带有香味,牛喜食酒曲草。酒曲草是从茅台集团购买的,如有需要,只需给货运司机打电话就可以运送至家中。酒曲草800元一车,约有3500斤。若同时养两头牛,可喂养两个月。因为酒曲草带有香味的缘故,猪也喜食酒曲草,但不能像牛一样直接吃,可以把酒曲草打碎与猪饲料搅拌,也可用作猪饲料。酒曲草在储存时需要注意不能遇水,酒曲草是干的,一旦碰水,三天内会发黑长霉,烂掉后就不能给牛和猪食用了。牛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是用于种植玉米的肥料,实现了循环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熊先生还谈到售牛经验:一般养殖九个月,牛就达到成熟状态了,大约600斤的重量,一头牛可卖14000元左右。贩卖是卖给牛贩子,卖家与买家有相对固定的联系方式,如想要销售牛,打电话给牛贩子。购买去的牛多数是宰杀在市场中销售。
在传统苗族家庭中,牛具有较高地位,并认为牛帮助人们耕地,是养父母,在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作用,没有牛就没有生活,因此他们信仰牛,是不能杀的。而且还有不少关于牛的习俗,一是牛耕地的习俗。在过去正月开春时,需要牛去耕地,要烧三炷香;二是小牛初入圈的习俗,买小牛到家前,需要清圈,表示是洁净之地。入圈时,还需点上三柱香呈横向插在圈门口,接着烧纸钱,念着吉利语才可以将小牛带入圈中养殖。乞求神灵庇护牛的身体健康并茁壮成长。
熊先生说,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这里的苗族人不仅逐渐吃牛肉,而且也更相信科学养牛。
春节临近,不少村民杀了年猪,并邀集寨子里的亲戚朋友一起吃“杀猪饭”,这是春节前的一个“预热”过程。村民们说,过春节前一周,大家还会赶场准备年货,年货主要为香、纸、火盆、水果、糖、烟花和鞭炮等物品,其中必不可缺的是:香、纸、火盆。在年前会选择一个好的日子打扫房屋卫生。在打扫房屋卫生方面,并没有什么禁忌,只要在看好日子的那一天打扫就可以,家里面任何人都可以打扫。
上立堡春节分为小年和大年,小年是除夕夜到大年初三,大年是元宵节。年三十这天就准备饭菜吃年夜饭,吃饭前烧香烧纸祭拜神明祖先后,再放鞭炮,才开始吃年夜饭。这一晚,烧香是持续到零点,称为守岁。吃完年夜饭后就守岁,守岁到零点后就会到水井旁边打新年水,这时要带上香纸,在水井旁边烧香烧纸后,再用桶打水,打回家后用井水烧给家里人洗脸和煮汤圆吃。
正月初一,阖族上坟,须准备火盆、香纸、水果、糖和烟花等物品,意即请“老人”回家过新年。初三“放老人”,吃早饭时,须先焚香烛钱纸祭拜,意即送“老人”回归阴间。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姑娘须带上白砂糖、白酒,回娘家拜年,如今带饮料即可。大年就没有小年那么隆重,只是在吃饭之前烧香烧纸祭拜诸神圣,放鞭炮后,一家人就一起吃饭,聊家常。
上立堡庄苗族传统服饰已不多见,但从熊女士三、四十年前的嫁衣和保存的一件男士的苗衣上,依然可以一窥端倪。男式长褂仅仅在衣领口有刺绣而已,女性服饰就繁琐的多,裙布有二丈五、六长,此长度并不按人的胖瘦来定做,而是古规古制要求必须如此才行的。裙子下摆刺绣,中间的折痕要手工一针一针地穿进去压痕,弄出折痕条纹。压痕须分层次完成,之后再统一缝合成一条裙子。该地苗族服饰试穿没有禁忌,什么时候都可以穿。但如今,上立堡庄妇女多不再自己纺线织布了,大部分是去后山苗族地区购买手工织布机所织土布。
在访谈陶学礼老先生时,得知其为土著苗族。他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苗族的丧葬礼仪、掌坛师(苗语意译词)如何做道场,以及做道场时的特有工具芦笙和长腰鼓的材质尺寸等信息,陶老先生的妻子还向我们展示了苗族刺绣。
这个季节,上立堡庄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这些蔬菜中,有一部分是用来制作酸菜的青菜。人们制作酸菜过程并不复杂,采摘回来的青菜、白菜,用清水洗净后,捞出放置沥干水分,同时开始用直径较大的锅烧水,待水处于沸腾状态时,将沥干水的蔬菜放入水中,待煮至半生不熟状态即可(切勿煮得太熟,否则在后续发酸时容易腐烂,且发酸后也不容易保存),接着将蔬菜捞出放置家里的坛子(或木缸)中,随后将自己制作的酸适量倒入坛子里,然后找一块相对平整的石块或是重物压在菜上,最后封上盖子,将坛子放置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等到隔天或是一周后即可发酸(发酸时间根据温度和“酸本”情况而定)。酸菜无论是煮汤还是油炒,都是不错的吃法,现在的酒桌都能看到酸菜的影子,深得人们喜爱。
陶家寨上立堡庄保留的传统痕迹还有很多,比如传统农具,几乎每户村民家门口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有传统的铁犁、面盆、晒簸、背篓、镰刀、石磨等。此外,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多是三开间带一院坝,青瓦板壁墙,屋顶为悬山式。
指导: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周永健教授
(稿件转发时有修改)
中国酱香酒文化网(Jiangnews.cn)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酱香酒文化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851-2222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