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峡谷之上的公安寨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3-04-03 作者: 黄黔华
仁怀城外的盐津河峡谷之上,有一座清代营盘,名叫公安寨。这座淹没于灌木林和黄土之下的遗址,是晚清时期仁怀县一段风雨飘摇的见证。

公安寨,位于坛厂街道怀阳村境内,地势十分险峻,林木茂密,东西两面被酸草沟和鱼鳅河切割,形成天然屏障,中间沿鱼孔河一条小路进出。

【寻仁迹】峡谷之上的公安寨

初春时节的公安寨,草木尚未完全萌发,可见灌木掩映的寨墙。入口处门洞上,被描红了的“公安寨”三个字,十分抢眼,门顶上有用石块垒成的高约2米的瞭望台和炮台,门内有供人上下的女儿墙。寨内,荒草之下,残存的简易建筑基础清晰可见。
资料显示,公安寨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据称是谭继虞率领的义军驻屯点之一,与附近的羊窝屯、公安下寨形成犄角,扼守仁怀与遵义要道间,拱卫仁怀县城。
咸同年间,贵州爆发了持续20年的农民起义。义军攻占了全省八成以上的县,波及湘川滇桂。咸同二年(1863年),桐梓号军首次攻入仁怀,由此与清军展开长达四年的“拉锯战”。
被称为“平西侯”的谭继虞,是义军中的重要将领之一。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六月,在桐梓战败后,率领青号军由綦江经温水等地,攻入仁怀腹地,夺下仁怀县城。接着,义军欲以县城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向四周发展,即向清军占领的隘、寨、堡展开攻击。

仁怀城外,盐津河峡谷之上的怀阳洞,是仁怀通往遵义的要道,与县城一峡之隔。据传,谭继虞勘察地形后,决定在怀阳洞之上的山顶修建营盘,以保公众安全,并以此命名为公安寨。

【寻仁迹】峡谷之上的公安寨

我们查阅资料发现,谭继虞对公安寨及周边羊窝屯的利用,可能是加固、扩大,而非新建。它们最早被义军利用的时间,可前推至1854年。其时,桐梓县九坝人杨隆喜起义,建立“江汉”农民政权,改九坝为“赛波府”、桐梓为“兴州”,旋即攻克仁怀,改仁怀县为“新开县”,命仁怀银水人杨金为县知事。公安寨作为其屯兵据点之地,咸丰四年(公元1857年),被围困数月之久的公安寨及羊窝屯破,被杀于屯内义军200余人。
公安寨东、北、西三面背临悬崖峭壁,唯南端有险要的山路可以进出,是一处典型的古代军事要地。公安寨寨门,建在下寨通往羊窝屯的咽喉之处,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寨门高3米,宽1.5米,厚1 米,上端呈圆形,全用青石块扣成。
作为一处军事营盘,公安寨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与之相呼应的,还有下寨、羊窝屯两处营盘。其中,下寨据称为后勤保障基地;羊窝屯地势更为险要,是一处重要的屯兵和防守之地,据称最多时驻有上千义军。
在此后义军与清军的反复割据中,仁怀县城几次易手。义军所依托的营盘,除公安寨、羊窝屯等外,在仁怀境内较大的还有大、小屯寺、大坝、簸箕坝、九仓、芦竹山等地。
同治五年(公元1688年)九月初,湘军攻破了公安寨、羊窝屯等营盘,有100多名义军被俘后,押往附近的斑鸠岩斩杀后抛入峡谷。谭继虞等人率领剩余义军,转战芦竹山等地。同年十一月,谭战败被俘杀。

咸同时期的农民起义,使得仁怀县域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战火中,生产和经济、人口遭受严重损失,茅台镇毁于战火的酒坊多达数十家。据研究,清康乾时期,仁怀共有16458户、86000余人,至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全县人口降至15700户、79384人。

【寻仁迹】峡谷之上的公安寨

值得提及的是,这一时期,清王朝内忧外患,无力处置全国此起彼伏的起义,于是采取了新的治理方式,即鼓励各地发展乡勇、乡绅维持等方式维护治安。在贵州,农民起义不断,各地群众、官府、义军,或为求自保,或为固守,充分利用险峻地形,修建了大批的营盘。目前,仅统计在册的营盘,就多达4000余处。
仁怀市境内,现存同时期的大小营盘遗址,不少于数十处。这些营盘,既有义军、官府修建,也有很多由当地大户、乡绅带领乡民自发修建。其中,属于群众自发修建的营盘,主要是为躲避战乱,数量尤多。因此,我们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即公安寨最早的雏形,或是乡绅大户为求地方自保而修建的临时避难场所,后来被义军所利用。

贵州山区数量众多的清代营盘遗址,既是晚清朝廷风雨飘摇、地方社会治理形式的见证,更是人们山地生存智慧的体现。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研究认为,贵州咸同时期的营盘,巧妙地运用了山地特征,体现了山地民族不被统治的艺术。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