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奶子山:仁怀人的“氧”人胜地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24-09-06 作者: 管理员
8月的奶子山,打开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从仁怀城区一路向东,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半小时车程,便来到奶子山林场脚下,穿行在林场中,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在仁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奶子山林场,东接汇川区芝麻镇、播州区平正乡,南面与仁怀市坛厂街道接壤,西面与仁怀市中枢街道、苍龙街道交界,北抵仁怀市喜头镇卫星村和中心村。最高海拔1630米,平均气温16度,被誉为“酒都天然氧吧”“仁怀后花园”。置身林场,仿佛到了一片纯粹的自然世界,树木、草地、阳光、空气……都蕴藏着无限美好。

【寻仁迹】奶子山:仁怀人的“氧”人胜地

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奶子山林场,是仁怀国有大型人工林场之一。是几代人接力造林、抚育、护林的成果。如今,这片占地近万亩的林场,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融入城市,为仁怀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也极大拓展了市民的绿色活动空间,拉近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距离。
已故的原仁怀市政协主席李先安,曾在1987年至1993任仁怀县副县长分管农业,期间,处理了许多关于奶子山防火防盗、林权纠纷、地界划分等问题。退休后,为让后人能了解奶子山林场建设始终,将奶子林场建设概况整理成了文章《奶子山林场的创建与管理》一文,详细记录了建设情况。
时间拉回上世纪60年代初期,那时,国家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处于困难时期。仁怀县委县政府为了发展生产,想把奶子山建设成为农林牧综合场。但因资金短缺,仁怀县林业局便向贵州省林业局写报告请求立项补助。时任省林业厅副厅长肖光接到报告后,做出批示:“办林场就办林场,不宜办为综合场。养羊和造林是矛盾的,羊子吃树苗的梢子后,树苗变成多顶芽,成不了材。”
按照该批示,仁怀县林业局又向省林业厅另写报告,规划在奶子山兴办林场,请求省林业厅支持。省林业厅收到报告后,派了一位管造林的处长,在由遵义地区林业局相关人员陪同到仁怀,帮助县林业局进行现场踏勘。一行人见奶子山通公路,认为办林场的条件具备。再回省厅汇报后,省林业厅正式批准在奶子山建林场,并订了合同。合同要求:“第一阶段人养林,第二阶段林养人,通过青山常在的永续作业,使奶子山长期穿青衣,戴绿帽”。

【寻仁迹】奶子山:仁怀人的“氧”人胜地

按照当时林业局的规划,现在的坛厂镇桅杆至奶子山的山头都规划为一个场。共有面积 23200多亩,其中营林面积 18000多亩,号称万亩林场。
1961年下半年,省厅拨了建场经费,把奶子山林场作为省厅投资的一个定点项目,并要求作为用材林的造林基地进行打造。1961年底,奶子山林场正式建立。紧急抽调了一批干部,再新招林工15人,共计23人的队伍,正式开启育林之路。
建场初期,奶子山还是一片长满茅草的荒山秃岭,李先安在书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环境:“造林前的奶子山,山上长满茅草、马耳丝、乌泡和其他刺草,深两公尺左右。”
为了让荒山尽快绿起来,林场人进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开荒30亩地作为苗床,并从其他区的山林中采收种子,进行育苗。每年春天育苗,冬天移栽,栽种的多为一年生苗,如杉树、松树等,成活率高达90%。

【寻仁迹】奶子山:仁怀人的“氧”人胜地

当时,每年的造林任务,由省林业厅下达。按当时的工资,造1亩补助7元钱,按完成任务拨款。男工每天每人栽200株至220株,女工每天每人栽150株至180株。因造林任务繁重,1963年又招收林工20人,场部的人员增加到 43人。
为了尽快让荒山覆绿,林场人开启了工作在山、学习在山、开会在山、吃饭在山、睡觉在山的工作生活模式。没地方住,工人们就地取材,搭起简易工棚,没粮食吃,就派出一部分人员开荒种地,一边造林一边种粮。
就这样,第一代林场人在奶子山头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克服了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的艰难岁月,一锄一镐、一朝一夕,将一颗颗树苗植进荒山秃岭。从1962年到1967年,连续五年,造林8389亩,成林6870亩,其中,杉树占60%,华杉松、马尾松占35%,生柒(漆)等杂树占5%,一座座荒山渐渐披上了绿装。
三分靠栽,七分靠管。从1967年起,大规模造林工作结束,林场工作重心随之调整,职工们的主要任务变成守山护林。
由于桅杆距离奶子山林场场部有20多公里,不便管理,1984年,县政府又把奶子山和桅杆林场分开,进行独立管理

【寻仁迹】奶子山:仁怀人的“氧”人胜地

随着林场林木生长成林,各种困难也接踵而至。由于林场地界较大,管理上缺乏经验,难免生疏,加上周边村子散乱,村民防火意识不强,火灾、偷砍盗伐、边界纠纷也频频出现、屡禁不止。据文中介绍,光是在1989年,在奶子山林场先后共破获偷盗木材的刑事案件6起,破治安案件14起,治安警告15人,林政处罚12人。共计打击和处理59人,收缴木材89立方米。
为守护好这万亩翠绿,林场人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保卫林场资源的斗争中,开群众会、挖防火带、成立专案调查组、开展确权发证工作等,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坎坷历程中一步步走来,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耕耘终有收获。随着一代又一代林场人的艰辛付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林场森林资源保护态势也逐渐向好发展,森林蓄积量不断充盈。逐步实现了建场初期省林业厅的要求,即“通过永续作业,合理经营,实现青山常在,穿青衣、戴绿帽”的目标。
几十余载匆匆过去,这片曾经茅草遍地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是树木参天、碧波万顷。
“小时候就经常看到爷爷们去领树苗来载,冬天落大雪都还在挖坑栽树。”在奶子山脚下土生土长的张启全,“植树造林”在他的记忆中,是从小听祖辈讲述的故事里就扎下的根。所以,对奶子山这片山林,他一直深有感情。今年四月,追寻着祖辈的足迹,他正式成为了奶子山林场的一名护林员。接手护林工作以来,他一直负责东面多个山头的森林看护,每天负责区域内的巡查并及时上报情况,全年无休。
【寻仁迹】奶子山:仁怀人的“氧”人胜地
张启全
 
“这是几代人留下来的绿色“财富”,现在我接手了,肯定要尽心尽力保护好,至少不要让我管辖的地区出现问题。”张启全说。
即使护林员工资微薄,但张启全甘之如饴,作为巡山护林的第一道防线,不容半点马虎。他经常天不亮就出发巡山,森林里的哪道沟、哪条渠、哪棵树,他都了如指掌。
张启全说,随着林区生态保护得越来越好,巡林途中还经常碰到各种珍贵的药材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现在的奶子山林场,四季景致皆不同。春天,万物复苏,森林里焕发着生机,树木抽出新芽,布谷鸟和小麻雀声声歌唱;夏天,枝繁叶茂,林木遮天蔽日,树冠翠绿、树叶婆娑,蟋蟀、知了的歌声回荡林间;秋天,树木偶有金黄、泛红,落叶随风飘洒,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动人画卷;冬天,森林寂静凛然,树木纷纷盖上棉被,银装素裹,煞是好看。

【寻仁迹】奶子山:仁怀人的“氧”人胜地

2006年,经仁怀市人民政府同意,在奶子山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奶子山县级森林公园,面积490.3公顷。2017年7月,仁怀市人民政府同意整合奶子山国有林场和仁怀市桅杆国有林场部分区域及周边林相较好森林,组建新的仁怀奶子山森林公园,报经省林业厅批准成立仁怀奶子山省级森林公园(黔林营复〔2017]395号),批复面积1068.69公顷,其中,奶子山片面积为587.24公顷,桅杆片面积为481.45公顷。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生态旅游,成为人们清肺吸氧的好去处。
如今,每到节假日,游人纷至沓来,林场与城市逐步融为一体。穿行林间,随处可见游人或嬉戏玩耍、或驻足拍照、或扎营“放空”......
(摄影:冯泽宇)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