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寻仁迹】浪子口吊桥与清代穆谢起义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24-09-06 作者: 管理员

从赤水河与桐梓河交汇处,溯桐梓河上约十里,是仁怀市美酒河村水田坝组。水田坝脚下,是深切的槽状桐梓河谷,岸边灰白色的臼窝,与幽蓝色的河水形成反差。

一座现代公路桥,横跨桐梓河峭壁,连接起两岸交通。对岸,是习水县回龙镇安龙村浪子口组,一个同样位于山崖下台地缓坡上的小村庄。

【寻仁迹】浪子口吊桥与清代穆谢起义

浪子口吊桥

 

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浪子口吊桥,在公路桥下游约10米。由于公路桥建成,吊桥已有大约20多年未使用,桥板全无,仁怀一侧的缆绳基座,被后来修建的农舍压住。

发源于桐梓县境内的桐梓河,全长122公里,源头至河口落差588米。这条赤水河的支流,是由赤水河通往昔日遵义腹地,连接仁岸与綦岸的大通道。

人们曾在桐梓河上修建了多座吊桥,以避开汛期咆哮的洪水。迄今,仅仁怀市境内尚存的吊桥有5座,分别通往习水县、桐梓县、汇川区,浪子口吊桥是其一。

浪子口吊桥,作为连通仁怀、习水两地的一处要隘,其初建时间,至少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其时,仁怀县商绅出资,组织善众募捐,在桐梓河浪子口河段两岸峭壁上,修建了吊索桥,供人们往来赤水河岸边盐运码头马桑坪、桐梓河边周家场(今习水县回龙镇周家村)。吊桥两端渐成村落,仁怀一侧还有过规模庞大的祠堂建筑群,惜已毁,空留“古房子”地名,以及“金枷锁”、“杀人坳”的传说。

桐梓河上众多吊桥中,被载入《仁怀县志》的,也只有浪子口吊桥。它被载入县志的理由,并非因为交通功能,而与一场因“踩戥”引发而惊动朝廷的农民起义关联。

“戥”,类似今天中医药房用的小秤,据称起源于宋代,主要是用于精确计量金银等重金属。“踩戥”,则是指在使用前精确校准计重,其往往由官方专人负责核校。

清中期,贵州个别地方官员,利用“踩戥”,不断加重税负,令农民苦不堪言。清道光年间,仁怀县小溪里(今习水县温水)农民,受此影响无力缴纳粮税,县里便差人与团首串通,锁拿“漏户”关押催缴,激起民怨。

【寻仁迹】浪子口吊桥与清代穆谢起义

小溪里铁匠坝农民穆继贤、谢法真等人,决心反抗加增“踩戥”。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谢法真堂侄女谢福英自称观音下凡,言称谢法真将登大宝,并以此开始组织群众活动。由于谢福英嫁在穆家,且为赵姓人之义女,因此谢、穆、赵三个家族均参与其中。人们以穆继贤家为据点,习练武术,影响日大,约定在道光十九(1839)年二月初九起事。

道光十八年(1838)六月,县里接团首报告后,知县王鼎彝派人将穆继贤等人抓进监牢,但穆在监狱内装病。王鼎彝听到狱吏反映穆在监狱中疯疯癫癫,认为抓了个“疯病人”,于同年九月五日,释放了穆等人。

但王鼎彝后来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穆继贤等人起义后,他被朝廷革职发配新疆。时任遵义知府平翰,也因初期处置不力,被降职使用。

《仁怀县志》《仁怀军事志》等记载,获释后的穆继贤等人,决定提前发动起义。当年九月二十三日,谢福英组织神事活动,公推谢法真为主,穆继贤为困山大王(后封为川主),袁明伦为军师,赵应松为天保大元帅,还分封了丞相、天主、灵官等,竖起黄色大旗,杀地主武举赵应彩,割下头颅祭旗。此后,义军在川黔边境,败官军、占温水、据险地,缴官军铅弹、火药等物。

持续了数月的起义,于当年十二月在道光皇帝的敦促下,最终由云贵总督伊里布调集多地标兵,携带红衣大炮、火箭,攻克了义军以牛皮蒙栅栏的最后据点。穆继贤等人被擒杀,累计阵亡义军千人。

穆继贤等人的起义,与浪子口吊桥的关联,是粮秣运输。据称,穆继贤等人酝酿反抗加增“踩戥”时,曾对群众称“有朱明(指明代朱元璋)真龙天子出生,会经过江津打入成都,如刘备一样统领西南,并预计在甲辰年(1844年)取得成功”。因此,起事后的活动范围,是川黔两省边界地区。他们为了后勤保障,掠劫该地区部分地主的粮食、财物,并焚毁了一些店铺。

【寻仁迹】浪子口吊桥与清代穆谢起义

《仁怀县志》等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困山大王穆继贤运粮队伍(根据文献记载穆继贤、谢法真起义1838年底被平息,该年份或有误。但依据《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载,道光十八年十二月,道光皇帝谕军机大臣等、伊里布等奏章:“仁怀县毗连川省,匪徒易于逃窜,著伊里布等一面咨会川省、认真防堵,一面分路摉拏,剿除净尽,毋使稍留余孽,以肃边徼而靖闾阎”之记载,不排除县志所称运粮队伍残留义军可能。)在经过小浪口吊桥时发生拥堵,导致桥侧翻后,铁索挣断,18人掉入河中淹死。

穆继贤、谢法真起义地,靠近四川边境,且有图川之说,致毗邻地区谣言四起、秩序混乱,有人为求平安躲入山洞。仁怀、桐梓、綦江三县,则关闭了城门。国家层面,穆、谢之事,被官员们写成奏章,多次呈报给道光皇帝,其中仅《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中记载的就有5件,此外尚有贵州巡抚贺长龄奏章数件。不过,这些奏章只字未提地方官员加增“踩戥”盘剥农民,称穆、谢谋逆是因 “民人穆继贤,与武生赵应彩,因仇涉讼,将赵应彩杀毙”,尔后“纠集匪徒数百人乘势恣抢”。说他们组织发动方式,是“并纠合谢姓疯女、及素能医病之袁明伦、妄称能知祸福煽惑乡愚。”

主办官员隐瞒真相,朝廷未知其详,不能从穆继贤、谢法真起义中吸取教训,未采取措施制止“踩戥”中的弊端,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仁怀县民何光烈、吴正刚因拒“踩戥”润囊钱被害,咸丰四年(1854年)杨龙喜以反加增“踩戥”为由发动大规模起义,埋下伏笔。

穆继贤、谢法真起义平息后,剿杀义军功勋人物余步云,获加封太子太保。数年后的鸦片战争中,他拒援定海、丢弃招宝山、逃避慈溪,被依律斩首。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清朝廷同意云贵总督伊里布奏请,移遵义府经历于温水汛治所隶属仁怀分县,并将遵义协右营右哨千总移驻,增兵戍守,此被视为习水县建置之始。

【寻仁迹】浪子口吊桥与清代穆谢起义

▲即将通车的金仁桐高速桐梓河特大桥

 

早期修建的浪子口吊桥,毁于困山大王穆继贤义军运粮拥堵后,人们为渡河方便,用竹篾等编成缆索,悬挂藤编箩筐于上,人或货物过河时,坐在箩筐中,以手拉索而过。这种过河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政府出资在两岸修建石桥墩,架设钢缆铺上木板,重新设置吊桥,方便两岸交通。

【寻仁迹】浪子口吊桥与清代穆谢起义

桐梓河上的吊桥

 

如今,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吊桥,已列为仁怀市文物点,成为仁怀交通发展的见证。同时,在桐梓河峡谷之上,仁怀市境内近十座各类现代公路桥梁飞跨,在沟壑纵横间铺平通江达海的大道,为两岸群众出行、产业兴盛,提供了便利条件。

(摄影:冯泽宇)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