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发布 >

『仁怀物种』有种高粱“很仁怀”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24-09-06 作者: 管理员
高粱,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因为可以饱腹而得到广泛种植。今天,尽管高粱极少被用来充饥,但人们仍在不断探索、研究,甚至将种子送上太空,以期获得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抗病害能力的高粱品种,满足不同用途。
长期以来,关于高粱的原产地,“舶来说”与“本土说”讨论激烈。支持“舶来说”者认为,高粱的原产地在非洲,是漂洋过海而来,大致路线是先传播到印度,再从印度传入中国,理由是全球确定的31个栽培种高粱,有28个来自非洲。158个变种高粱,仅有4个来自非洲以外的地方。此外,中国古籍中的农作物名称,最初并没有“高粱”。
支持“本土说”的人们,拿出考古证据: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考古学家在山西省、河南、陕西等地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中,先后发现炭化的高粱,表明高粱是中国古老农作物之一,栽培史可追溯的4000至5000年前。

『仁怀物种』有种高粱“很仁怀”

至于古籍中没有“高粱”作为农作物的记载,可能是农作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名称不一致。比如,现在菜市场里的茭白,在湖南、江西等地称“高笋”;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棚瓜”,书面上叫“佛手瓜”;还有“空心莲子草”,日常称“水花生”等等。
具体到高粱,也存在同样情况。比如,《诗经·莆田》中,“黍稷薿薿”,即指“密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同一文中,“黍稷稻梁”中的“梁”,并不是说高粱,而是指“屋顶和桥梁”。查文献可知,从商周开始,高粱的名称一直在发生变化,如在商周,高粱可能被称为“柜”或“黑黍”。后来,又有“木稷”、“芦栗”、“芦檫”、狄梁“等名称。
而且,关于高粱的名称,南北称谓也大不同。在北方,它曾被称为“秫”,同时期的南方或西南,它又称为“蜀黍”或“葛黍”。以“蜀黍”代表高粱,最晚始见于元朝。元代《王祯农书》记载:“蜀黍,蜀秫,春月种,不宜用下地。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熟时收割成束,攒而立之。其子作米可食,余及牛、马,又可济荒。其梢可作洗帚,秸秆可以织箔、夹篱……”。

『仁怀物种』有种高粱“很仁怀”

由此可见,文中所述“蜀黍”就是现代意义的高粱。明代农学家王象晋的《群芳谱》说,“蜀黍”,是因种在蜀地而命名。元代王桢《农书·蜀黍》说,“蜀黍以种来自蜀,形似黍,故有诸名”。
“蜀”,即今天的四川。一些资料认为,高粱栽培是由“蜀”开始,逐渐向其他地区发展。目力所限,笔者无法深入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众不同的“蜀黍”,产量低,野性十足,表现与北方的“秫”完全不同。
仁怀属于“蜀地”的时间很长,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才随遵义府划归贵州管辖。仁怀地界上,高粱品种众多,迄今已采集到的野生高粱品种有300多个(贵州茅台集团已收集赤水河流域高粱种质资源1000余份),其中植株最高的野生高粱有5.7米。这些高粱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从干热的河谷,到上千米海拔的山地,无论肥田沃土,还是石夹缝中,都能健康成长。并且,为了生存和繁衍,它们还在不断进化自己,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由此形成了庞大家族。
因茅台酒采用而闻名红缨子糯高粱,是仁怀高粱物竞天择的优秀代表。它的父母,是牛尾砣和小红缨子高粱,生长于仁怀北部山区,因偶然条件产生了自然杂交,引发内部变化,产生出抗倒伏、抗病害能力更强、产量更高的红缨子。

『仁怀物种』有种高粱“很仁怀”

但在过去,碍于植物分类能力,人们只能将这些品质优秀的高粱,统称为“蜀黍”,后来也统称为“高粱”。直到近现代,人们科学总结了植物特征,制定照植物分类规律,结合标本特征等因素,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高粱,进行逐一命名。
产自仁怀的高粱,是典型的糯高粱,但又不完全属于广义上“蜀黍”。贵州茅台集团的科研人员总结认为,粒小皮厚坚实的仁怀糯高粱,具有“八高一低一适中”的特性:即淀粉含量高、酚类物质含量高、油脂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支链淀粉丰占比高、结晶度高、糊化度高、热焓值高、长支链占比高,淀粉回升值低,单宁含量适中。
研究还发现,仁怀糯高粱的特性,在仁怀特定的水土环境、气候条件下,发挥得尤为完美。因此,它被命名为“仁怀糯高粱”,纳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并划定了保护范围。

『仁怀物种』有种高粱“很仁怀”

高粱的用途广泛,除作为粮食,还用于医药、酿酒和饲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蜀黍”可以“止霍乱”、“利小便”等。同时期,明朝廷发动各地广种高粱,用它的秸秆筑坝、修堤,高粱除用于饲养马匹等牲口外,被用酿酒。
但高粱最精彩的呈现,还是在酿酒业上,仁怀及仁怀糯高粱表现尤为突出。
高粱最早被用于酿酒的历史,是汉·许慎《说文解字·巾部》所载:“古者少康箕帚、秫酒”,也就是“杜康酿酒”传说。不过,“杜康酿酒”也因杜康本身而存疑,目前关于他的生活年代,有两种主流说法:一说他可能是黄帝时期,是管理粮食的官员,后来成为夏朝的国君,一说他是战国时期的人。
有很多文章认为,酒业发达的宋元时期,高粱可能成为酿酒的原料之一,但多是推测,或根据传说而来,未见精准文字记载。我们认为,可信的记录,应为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种植》的记载:“蜀黍,一名高粱……米有两种,粘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粘者可作糕、煮粥,可济饥,亦可养畜。”以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载:“蜀黍,俗名蜀秫、芦穄、高粱,不甚经见……有二种:粘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其谷壳浸水色红,可以红酒。”

『仁怀物种』有种高粱“很仁怀”

仁怀以糯高粱酿酒较早记载,应为明末兵部尚书朱燮元有关平定奢安之乱的奏疏。彼时,其部下率军平奢,在今天仁怀茅坝等地区遭围困,粮草几断,军士被迫以高粱充饥。他在奏疏中说,高粱是军中马料,当地人有的用于酿酒。
朱燮元这一描述,还原明末仁怀社会状况的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不同时期农作物用途变化,以及仁怀酱香型白酒的发展,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不过,仁怀糯高粱产量低的特征,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制约它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硬伤”,尤其是在仁怀这种山多地少的山地环境,人们出于生存的需要,会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首先用于产量高的农作物种植,以保障食物供给。《仁怀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播种高粱8000亩,产量212.5吨,平均亩产26.5公斤;1988年,在为解决茅台酒生产原料供应,国家指导开展科技攻关条件下,仁怀平均亩产也仅有74.5公斤,每公斤价格仅0.3元左右。产量低、价格低,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种植高粱的欲望并不强。也仅在怀北贫瘠山地上种植,而土地相对平坦、肥沃的怀南地区,虽有个别种植,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用高粱穗扎扫帚之用。

『仁怀物种』有种高粱“很仁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仁怀酒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高粱的需求愈发旺盛。为破解这个难题,仁怀启动了高粱种植南扩,结合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特色农产品销售、科技兴农等,制定了系列政策。现在仍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并作为主流模式的“订单农业”,在仁怀开始实施,促使当年高粱价格提升到每公斤1元左右,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以选育高品质、高产量高粱种子的工作全面铺开,几乎所有的镇乡农技站都被赋予寻找优秀高粱品种植株的任务。
仁怀市农业农村局高粱专家雷文权参与了仁怀高粱种植南扩。他回忆说,为了证明怀南地区适合种高粱,也为了寻找到优异植株,高粱抽穗扬花开始,他和同事每天下午从城区出发,坐一个多小时公共汽车,到位于鲁班的试验地里,打着手电筒观察高粱扬花授粉情况,第二天清晨再赶回单位,继续干其他工作。

『仁怀物种』有种高粱“很仁怀”

农技人员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丰厚回报:持续努力,寻找到一批优异植株素材,多形式培育后形成了以红缨子、红珍珠、台糯等10多个优良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红缨子,自2003年以来,在全国播种面积超过3000万亩,为农民带来超过100亿元的收入。科技加持的仁怀高粱,亩产量从90年代初期的100公斤左右,逐步增长,目前平均亩产400公斤,个别地块达到了600公斤。同时,绿色、有机种植的仁怀糯高粱,从源头为提升高粱品质打下基础,使得贵州茅台集团订单收购的有机高粱价格,每公斤达到11.2元,被誉为“全球最贵的高粱”。
现在,仁怀糯高粱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酒企,同时连着服务业,成为富民强企兴业的重要产业。红红火火的高粱产业,也持续升温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仁怀市挖掘整理的高粱归仓仪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仁怀酒文化的重要IP之一,丰富着中国白酒的内化内涵。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