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酒文化故事

【寻仁迹】石沓沓古城及僰人探析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25-05-14 作者: 杨代绪

石沓沓古城,位于赤水市城区东面。进入石沓沓古城,抬眼一看,原来就是座落在石头山地上的一段古街市。因地形特殊,从古至今,这条古街都无法用車代步,只有步行。当然,可座滑竿或轿子。走在街上,映入眼帘的都是明清时期至上世纪中叶的街市风貌。在石沓沓街口的一块石头上,写有很醒目的“石沓沓古城”五个大字。在当地的一篇介绍石沓沓古城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石沓沓又名东门坡,是赤水古城历史最悠久的街市,因与明万历年间仁怀县城池的东门相接,俨如内外两城,所以赤水曾有“双城”的别称……。那时的仁怀县,包括了今赤水市、习水县、仁怀市。

我知道的石沓沓古城就来于此,即不是来自什么古书中的记载,也不是来自网络上的流传。但那篇介绍文字中的“双城”二字,确实引起我倍加关注这条古街。

石沓沓
 

查历史,现赤水市市中街道,在明朝时叫留元坝。建“仁怀县城池”的动工时间是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四月,无竣工时间。鉴于建城池时,正值明朝廷刚刚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那时的仁怀县人烟稀少,劳动力极缺,我分析,恐怕要二到三年时间才能建成仁怀县城。无论建城是何时竣工,石沓沓都应该是还没建仁怀县城时就有“城”了。如没有石沓沓古城先存在,又怎会有“双城”一说呢?这也让人不难看到,赤水市古城,距今都已远远超过四百多年了。那么石沓沓古城又大致在什么年代成为城的呢?又是些族别的人在石沓沓古城居住生活?至今没见有答案。于是,我便对这两事试作推理探讨分析,说点个人见解。

分析石沓沓古城的产生

 古代城字的解释:城墙以内的地方称城。墙字的解释:用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由此可见,在古代,称为城,应有墙。如将现在的城市和古代的城相比,就不是同一个概念。据赤水当地老人讲,在民国时期,就有人看见过石沓沓还有残存的城墙。

任何一个城,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诚然,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众多的社会活动,都有相应的记载并被后人流传,而石沓却没见有。于是,我便把赤水河中下游几个重点集镇兴起的时间捋出来作参照,去推理分析石沓沓古城出现的大致时间,也同时分析是什么族别的人最早来石沓沓居住。

先说石沓沓上游段的几个地方

复兴镇:地处赤水河中下游结合部,距石沓沓约15公里,是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始置仁怀县治,至宣和三年(1121年),又撤仁怀县降为仁怀堡。从此起,仁怀县建制中断近五百年。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廷平定播州土司杨氏叛乱后,废土司制度,翌年决定复建仁怀县,才有了在留元坝修建仁怀县城而开始出现“双城”。

丙安镇:位于复兴镇之上赤水河中游左岸,距石沓沓约25公里。在当地的一篇宣传文字中说,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今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

丙安古镇
 

土城镇:距石沓沓约60余公里,位于赤水河中游右岸。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设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

茅台镇:在土城镇上游,位于赤水河中游右岸。《仁怀县志》载:在汉代至唐代较为开化,以“荣鼓”和古建筑“荣禄宫”等实物可证实。1930年建茅台镇。距石沓沓约160公里。

官渡镇:位于习水河中游,临河。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定名官渡。

再看赤水河下游与石沓沓相邻的属四川合江县的几个地方

先市镇:距石沓沓21公里,位于赤水河左岸。据载,建于晚唐,距今已一千余年,今为四川合江县四大古镇之一。

尧坝古镇:位于赤水河下游地段,距石沓沓30公里。据载: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一1053年间)。属明洪武时期建镇。早期叫瑶埧,后改尧坝。

合江县城:距石沓沓60公里。赤水河流至合江县城汇入长江。合江县在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置符县,是长江上游置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取长江与赤水河在长江合流之意定名合江县。

从上述各地的历史记载中看到,赤水河下游末端,同是西南夷蛮地带的先市、尧坝,因离长江较近,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影响较早,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达的时间,都明显早于赤水河中下游的石沓沓、复兴、丙安、土城等地。也不难看到,赤水河仁怀县段两岸的集镇,多在接近北宋后期时候,逐步受中原文化影响才开始进入开化时期。这种进步,还离不开与始置仁怀县有直接关系。若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人类活动最早在仁怀县出现时间又应在何时?单以有据可查的个别史事来看,是可上推至接近公元前的时间。若以土城、复兴、丙安、石沓沓等小地名来说,分析是在東汉时期,就有极少的少数民族包括僰人族散居在这些地方。至唐后期,又有较多一点的人逐步进入到这些地方居住。然后逐步产生出有物资集散,商贸集市,开办小作坊等。这样,也就自然形成了相应的人口聚居。再往后,人口聚居就越来越多了。到置仁怀县之前,这些地方已形成了小店铺或小乡场。置仁怀县后,小乡场的功能很快日趋完备,规模日渐扩大,最终成为集市贸易场镇。可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时间确实很长很长?

以石沓沓来说,客观上讲,当复兴场成为仁怀县治时,在紧临复兴场的上游有丙安、下游有石沓沓这两处相似于行政集镇的兴起,既很正常,也很有必要。同时,在一个县城的周边,也非常需要能有几个“卫星”场镇拱卫。特别是那时赤水河还不通航运,或只有筏运,石沓沓开门就面对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四川辖地,这不仅是“卫星”场镇可选之地,更是赤水河中下游段非常适合经贸发展、得天独厚的一处极好地址。所以,我认为,石沓沓在置仁怀县以前的较长时间中,就可能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类似小乡场的村落。

复兴老街居民

 

不幸的是仁怀县仅存在了十余年又撤销了仁怀县建制,这对整个仁怀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肯定会带来不利影响。但如石沓沓、丙安等,都因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居民对未来的希望仍抱有很大信心,代代人都尽心尽力去做发展工作不停步,同时也是为了生计。经历了北宋、南宋、元朝至明朝中期这样一个漫长时期的发展,推测在明朝嘉靖后期,已经出现了“石沓沓古城”。准确点说,石沓沓古城在那时也就是一个小城堡,或叫寨。也可以这样说,石沓沓古城肇始于北宋晚期,兴盛于明朝中期。当留元坝成为仁怀县治后,石沓沓的发展就不居于主要地位了,但仍应是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到清朝至民国时段,仍应是石沓沓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如有个别较大的古庙就是在清朝时期建成。所以,现在说石沓沓古城已有千年历史,也基本符合情理。

另外,丙安与石沓沓这两个地方,无疑都属仁怀县最早的商贸发达地,且两地都是在石头山地上选址建起了城堡,并且当时两地的沿赤水河上下的大路都必须穿“城”而过,其外就无路可行。还有,两地又都可能是古僰人最早选择的居住地。

是僰人族、仡佬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最早在石沓沓繁衍生息

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最早居住的是少数民族,且时间很长,史称夷蛮之地。仁怀县地域也在“夷蛮”地范围。后又把夷改写彝。

四川宜宾市的建城史已有2200多年,宜宾市最早的第一个行政机构叫僰道县,这个县正处今时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到公元965年,僰道县仍存在,且属今宜宾市辖地。僰道县就是僰人长期居住活动的重心地区。传说中,古僰人曾组织了一支军队去帮助周武王发纣,因有战功被周武王封为僰侯。僰人族发展到宋朝时,已不再是僰侯,而是僰人王国了,已成为中国西南三省交界地少数民族中的强者。僰人王国的核心地就是现在的四川兴文县、珙县。两县与仁怀县的距离较近,以兴文县最近。历史上,僰又读濮,最早称土著。

 《仁怀县志》载:茅台,世居濮人部落。茅台,原名茅台村,因古濮人祭祖“茅台”得名。茅台,也属北宋时的仁怀县辖地。足见濮人在仁怀县地域中繁衍生息历史之悠久。由此推及,类似石沓沓、复兴、丙安、茅台等地,都可能是僰人首选扎根生存之地,同时也应有苗族、仡佬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都在同一时期就已居住在仁怀县境了。这时居住石沓沓的人可能有僰人、仡佬、彝、苗等族,但可能是僰人居多。说到僰人在仁怀县境的普遍存在,从墓葬上还可看到不少僰人居住生活过的痕迹。如,僰人在居住地的选择及葬俗中,都无不与石头有极鲜明突出的关联。在仁怀县境发现的汉代石墓葬、石穴墓、三国时期的崖墓,蛮仔洞,后期普遍采用石扳材做成的石棺墓,在仁怀县人民生活中长期流传的“古老户”,“古坟岗”、“生基岗”、仡佬、倮倮这些话语、地名以及在合江县境发现的众多崖穴墓等,都基本符合僰人葬俗或与人有一定的关联因素,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古老少数民族在内。这又与“世居濮人部落”之说颇为吻合。

僰人悬棺

 

进入明朝后,明朝廷见僰人势力越来越强大,担忧僰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对僰人采取过多次镇压,僰人也曾多次奋起反抗。在明万历元年(1573年),僰人又在四川兴文、珙县两地起义,导致“僰汉大战”爆发。明朝廷派遣四川总兵刘显及子刘綎指揮十四万大軍对僰人进行大规模围剿。据传说,那时僰人仅有两万兵力。从双方兵力上的悬殊去看,足以说明,明朝迋在那时已下定决心,要彻底把僰人消灭干净。这场极残烈的僰汉大战,最终以明官兵攻下僰人在兴文县九丝城建造的最坚固的城池而结束战争。僰人的上中下层头目和精锐軍队,都在这场战争中被彻底消灭。标志着僰人族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从此,再没见有僰人。

相传,当时从“僰汉大战”中逃出来的少数僰人,再也不敢暴露僰人身世,就只有改名更族,融入汉、苗、彝等民族中去生存。僰人不存在了,僰人悬棺葬也从此停止。古僰人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把很重的棺木弄到悬崖绝壁上去置放?这个疑问,研究人员至今都未破解。

僰人被灭,苗、彝等少数民族,又成为这一带的强势民族。

石沓沓古城几度大的变化分析

推测,首先是僰人族最早集聚居住在石沓沓,并逐步把石沓沓建设成“城”。为什么“城”中的僰人居民后来又似突然蒸发,消声匿迹,无有传闻,导致石沓沓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空白?

一种可能是前述中刘显带兵围剿兴文县九丝城时,同时派兵将石沓沓的僰人一举杀灭;又或是石沓沓的僰人知道九丝城已破的消息,便很快逃到外地隐居,有了新的生存地后,即便还想回石沓沓也不敢再返回了。石沓沓从此又被苗族、仡佬族、彝族等进入居住,后来者又不去关注前面僰人居住生活的情况,也就没有传闻留存下来。即便还有个别原住的僰人仍在石沓沓居住,他也不会以僰人身世出现,也不敢再传讲以前僰人的生活情况。空白就这样产生了。

“僰汉大战”过去仅20多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迋以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又从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发兵24万,分八路进播州(今遵义市)围剿杨应龙。仁怀县地域,又正好都在平播战争的战场范围内。如从四川合江等向遵义海龙屯进军的这路軍队,就要从仁怀县腹地经过,数万明王朝大軍经过时,必首先要掃除一切阻碍,还要从沿途获取軍队给养,要说当时的带兵将领能对播州地(仁怀县)的少数民族施行秋毫无犯,恐怕难以做到。这次平播州之乱也同是在明万历年间,要说帶兵将领还没忘记当年围歼兴文县九丝城的血腥战斗,恐怕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同时,这场战争的指挥官李化龙与万历皇帝要废除土司制度的旨意,肯定是保持高度一致。平播战争在播州土地上持续了一百多天,确实也没少发生血腥暴力,最后杨应龙战败身亡,播州杨氏沿袭了七百多年的土司制度彻底废除,从此开始推行改土归流新政。在这场著名的平播战争中,普通百姓死亡了多少人数,官方无有具体数字。但在官方的公文中见到“平播后,人口仅存十之一、二”的表述。但从后来汉族人陆续进入播州地时,眼见遍地皆是荒芜景象这一点,就很让人值得思考。如很多地方,汉人住进后,只见所到处都存在有石棺坟,却不见有一个原住居民。那些无主坟历经几百年后,绝大多数都被居住地的汉族人平为耕地,今仅在极偏辟地或高山地带还可偶见一、二例。这也可以作为在那场战争中平民百姓曾遭遇过劫难的印证,也或有一部分无主坟就是僰人已被灭族的证明。同理,最早居住在石沓沓的多少代僰人的坟,也是同此情况,故后人也根夲见不到僰人留下的坟墓。

平播战争结束后,统领指挥打赢这场战争的明朝高官李化龙,在向明朝廷呈送的公文中写到:“平播后,今惟仁怀县尚有仡佬族、苗族、倮倮三族,合计七、八百户”。李化龙还在他亲自审送的另一官方文书中写有:“播州,皆夷也……”由此可见:在明朝官员的心目中,平播前的播州地,几乎无有汉族人居住。平播战争结束后,播州地人口大减,“减”的全是少数民族。如当时对无辜百姓能施以秋毫无犯,又怎会出现人口大减至“仅存十之一、二”?没提到僰人族,说明僰人真的全被灭了。那时播州地非常广大,比现在的遵义市地域大很多,为何在文中例举没提到别的县?惟一只提仁怀县?是平播战争中仁怀县百姓死亡数还小于别的县?其他县百姓死亡数还比仁怀县大?还是仁怀县百姓死亡人数极大?这些问号都只有让人再去分析思考了。若再以“七、八百户”去计算当时仁怀县的人口,全县还不足4000人口。

分析推测,平播时期的石沓沓恐怕又是一座空城了。原因是,20多年前兴文县九丝城被明軍攻破的阴影,在石沓沓居民心中还未完全抹去,仍心有余悸,平播战争又来到石沓沓,自然是快速逃去大山深处躲避或远走他才是首选,没走脱的又被官兵杀害,就属不幸了。同在明万历时期的二十余年时间内,就在四川兴文县和古播州发生了两次大的战争,两次战争中的丧命者都主要是少数民族。特别是平播战争,导致了仁怀县各少数民族人口死亡最多,总人口数骤降到最低点。面对那种时局,当时的石沓沓人肯定是无力抗拒。

赤水城北城墙

 

平播后,仁怀县又随遵义军民府划归四川管辖。紧接着就是明清时期陆续进行的几次大移民,仁怀县又先后吸纳了大量汉族移民“领照落业”在仁怀。从此起,一改少数民族在仁怀县人口中占绝对优势、变为以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人口结构,而且仅剩下的极少数少数民族人口,又多迁到大山深处或边远落后地带居住。

石沓沓早先是僰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平播后又改变为汉族人是该地居住的主人。汉族人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耕文明,工商文明,石沓沓也和整个仁怀县一样,很快改变了已存在数百上千年的落后生产方式,得到短期的安定、发展、繁荣。进入清朝后,又抓住川盐入黔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让曾“屡遇风浪”的石沓沓古城安然如故,始终顽强挺立在赤水城东门坡,终得完整保存至今。

古仁怀县建制保留至民国四年、五年时,又先后分置赤水县和习水县。一县变三市(县)后的建制至今未变。

从历史的观点看,对古播州来讲,平播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战争,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结语:仁怀县虽然历史悠久,但缺少完整、连续的记载,让人有一种“空洞”的感觉,石沓沓就是一例。可以说,石沓沓也是古仁怀县的一个缩影。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