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酒文化故事

【寻仁迹】赤水官渡 有通仁怀知县清廉碑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25-05-15 作者: 管理员

从赤水河边的葫市集镇出发,翻过大山,是习水河边的官渡镇。明末及至民国初期,官渡均属仁怀县赤水里管辖。民国五年(1916年)起,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习水县城所在。

“官渡”之名,始于南宋端平时期。据称,时袁世盟平南至此,渡兵渔湾,“官渡”由此得名,后渐繁荣为市。穿镇而过的习水河,将官渡集镇一分为二,左岸是老街,右岸是新建的。

“清慎勤廉”碑,位于左岸老街,以红色砂岩镌刻,高2.1米,宽1.3米,正中刻“清慎勤廉”,左刻“邑贤侯吴大老爷”,右刻“光绪五年岁次己卯桐月吉日赤水里官渡□士□立”。

该地,小地名羊马溪,为官渡老街街面。清代至民国时期,官渡商贸繁荣,聚集了不少贩运盐酒、布匹、山货的客商,形成谢、廖、袁、穆等外来大姓家族。现存于集镇的“万寿宫”,为当年江西会馆,是集镇繁华的见证。

碑刻旁的介绍说,光绪年间,吴县令在官渡塘剿匪平乱安民,后留守,见街道泥泞不堪,便出资、募捐整修羊马溪街面,鼓励流动商贾定居经商。吴县令年老辞职回乡,盘缠不够,街坊得知,募捐银两给他做路费,但他坚持不收。临走时,街坊挨家挨户在门前设香案,焚香燃烛,案桌上放一面镜子和一碗清水,表示吴县令清如水、明如镜。后来,人们在街上刻此碑纪念吴县令。

这个介绍,源于当地群众传说。而关于“官渡塘”地名,据称与该地曾为塘汛之一有关。但我们查找了仁怀、习水、赤水三地县志,以及更早的《仁怀直隶厅志》和光绪《续修仁怀厅志》等,并请教流域内部分文史专家,也未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记载。

那么,这个“吴县令”又是谁?综合文献和行政区划调整历史,我们认为“邑贤侯吴大老爷”,应为时任仁怀县知县吴光銮。理由是:民国五年(1916年)之前,官渡一直隶属仁怀县管辖,也没有作为县治的历史。

吴光銮,今重庆市綦江区人,其父吴泽棠是清代举人,为綦江知名文士。吴光銮年幼时,就读其父等綦江文人修建的芙蓉书院,获监生身份。后先后任仁怀知县、贵州八寨厅同知、思南知府等职。

光绪四年(1878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吴光銮任仁怀县知县。这段时期,咸同之乱平息,但保路运动等所引发的动荡,与咸同之乱后的恢复期交织,使得仁怀县面临着新的挑战。不过,该时期国内大范围自然灾害(史称丁戊奇荒”)所导致的人口迁徙等,也给仁怀县人口增长、土地开发等带来机遇,大量由四川等地逃难的群众,以及由其他地方而来的商贩,陆续进入仁怀。

从这个层面看,地处川黔交界,仁怀县管辖的官渡境内,可能发生了盗抢事件。作为知县的吴光銮,有可能带兵前往官渡,剿灭盗匪后,组织群众开展重建场市,鼓励过往商贩定居官渡,发展商贸。

县志等文献资料中,对于吴光銮的政绩记载颇多,比如拆除月城、迁建鹿鸣塔、重建怀阳书院、修补仁怀县至遵义府的道路和桥梁,甚至还有他为茅台镇节孝牌坊撰文的事。但两年,仁怀县境内似乎一切太平安好,并无剿灭盗匪记录,也未见吴光銮前往官渡组织重修街道、招抚流民等记载。

官渡“清慎清廉”碑,是本身就没有档案记载,还是编写仁怀、习水、赤水三地编修县志(或厅志)时的漏记?目力所及,我们无法确认。至于当地群众口碑中,关于“吴县令”卸任返乡时连盘缠都不够的说法,我们认为这是群众因对其感念而演绎出来的情感故事,而非真实存在。毕竟,光绪五年(1879年),吴光銮还是仁怀县知县,且是带兵剿匪,断不至于为返乡盘缠犯愁。更何况,他此时尚为青壮,后又先后担任过贵州思南府担任知府等职。

不过,我们发现,关于吴光銮的资料记载不系统,存在断点、年代混乱。他离开仁怀后,有的说是升任思南府知府,但思南的资料显示,他担任思南知府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年(1897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9年)。期间,他以“枉要一文钱难逃天鉴,祗凭三尺法不循人情”自勉,悬于府衙大堂。至离任,因剿匪有功、安抚农商得力、迁儒学试院,获赠“刚正廉明”匾额,竖有“去思碑”。还有资料称,吴光銮担任仁怀知县前,是贵州八寨厅同知,但又有论文引用民国15年(1930年)《八寨县志稿》指出,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还在八寨厅任同知,有续捐义谷事宜记载。此外,《清实录》中也有吴光銮的记载,但这次是由候补知府降为同知候补,时间是光绪癸卯年(光绪二十三年,1903年),理由是“轻躁喜事,难资表率”。

尽管如此,通过这些碎片化记载和碑刻可知,吴光銮总体官声不错,能在官渡收获“清慎勤廉”的碑刻,似在情理之中。今天,“吴知县”、吴光銮的故事,已在赤水、思南两地,被当地作为教育干部职工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的案例,制作成各种宣传资料,甚至塑像宣传。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