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仁怀物种』从洪荒远古跋涉而来的蕨类植物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24-05-23 作者: 管理员
春天,在物种丰富的仁怀,有数不尽的山珍馈赠给当地群众。而在众多的山珍中,蕨菜是典型的代表。那道“腊肉炒蕨菜”绝对是仁怀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
蕨菜属于蕨类植物的凤尾蕨科,又叫拳头菜、猫爪。蕨类中,还有荚果蕨、栗蕨、紫萁等,都是著名的山野菜。在仁怀,凡水分充足,或是能有阳光的坡地、山湾、林缘,都是蕨菜生长的乐土。站在稍高的地方,远看一片郁郁葱葱,近瞧像是小鸟爪子似的草绿色植物,便是蕨菜。

『仁怀物种』从洪荒远古跋涉而来的蕨类植物

▲可供食用的蕨类

 

蕨菜的叶子萌发时就像一个个攥得紧紧的小拳头,仁怀人称为“蕨苔”,可腌制、可清炒、可凉拌,鲜嫩爽脆。除了食用嫩芽,蕨的地下根状茎富含淀粉,提取加工后,可制成广受欢迎的开胃小菜“蕨根粉”或“蕨粑”。

每到四五月间,幼芽长出地面,人们便迫不及待的去采摘。勤快一点的人家,摘下后及时腌渍,或水煮晾干,很长时间里,作为下酒菜食用。

宋代诗人陆游曾在诗中称赞蕨菜“蕨芽珍嫩压春蔬”,认为蕨菜之鲜嫩胜过春季里所有的蔬菜,故蕨菜又被誉为“山菜之王”。
由此可见,蕨菜虽然在各类食用植物中风味不算绝佳,但凭借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烹制方法,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仁怀物种』从洪荒远古跋涉而来的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给人的感觉简单、平和、朴素、优雅乃至略带神秘。历史上很早便有蕨类植物的记载。《诗经》中曾述“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记载了商代末年伯夷叔齐采蕨首阳山的传说,共同铸就了蕨类植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异的文化符号。宋代诗人曹勋的《山居杂诗九十首》“何州有隐逸,河山富薇蕨”,描写了采蕨成为方外之人追求解甲归田的象征。
蕨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因叶子酷似羊的牙齿,它们被称为“羊齿植物”。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早陆生植物化石标本,据称已有4亿多年历史,发现地是在贵州省凤冈县石径乡洞旮旯,命名为“黔羽枝”。
除了食用蕨菜,蕨类植物中,在生命的进化和发展史上,还有一个强大的“派系”,从远古而来,保持了最初的样貌,它就是曾和“恐龙共舞”的“国宝级”保护植物——桫椤。

『仁怀物种』从洪荒远古跋涉而来的蕨类植物

 

桫椤叶片和嫩芽  伊敏摄

 

桫椤也叫蛇木,是桫椤属蕨类植物,被誉为“蕨类植物之王”。它是白垩纪末至第三纪早期冰川的孑遗植物,是目前仅存的几种珍稀木本蕨类植物之一。因其曾是恐龙主要的食物之一,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它称之为“恐龙树”。
桫椤乍一看像椰子树,近看又如同一把撑开的大伞,树形高大挺拔,是集研究、药用、观赏、工艺等价值于一身,绝对属于蕨类植物中的“高富帅”。现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渐危种。
桫椤作为半荫性树种,尤其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大多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全国最早的桫椤保护区,就是位于赤水河流域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超过4万株的桫椤分布。
桫椤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远古印记,它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更是探索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难得的“活化石”,在奔走亿万年后,讲述着远古洪荒的故事。

 

翠云草 穆君摄

 

我国有蕨类植物63科224属2600余种,占世界蕨类植物总数的26%。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除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桫椤是木本外,其他都是草本。蕨类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幼叶如拳头般卷曲,没有花,也没有果实和种子,是以孢子来繁殖。不过,也有少数蕨类植物不具有此项特征,例如瓶尔小草和水生蕨类槐叶苹、满江红,以及原始的小型叶类,如石松、卷柏等,此时就须靠其他特征来辅助辨识了。
『仁怀物种』从洪荒远古跋涉而来的蕨类植物
▲蕨类的孢子囊群
 

蕨类植物中,常见的有铁线蕨、波斯顿蕨、金毛狗蕨、巢蕨、肾蕨、鹿角蕨、凤尾蕨、卷柏、翠云草、紫萁、石松等。蕨类植物大都喜生于阴湿森林环境,它们可以生长在各种环境中,包括林地、沼泽地、山地和岩石表面等。

蕨类植物的利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可食用、药用、工业用、农业用、庭园绿化与观赏用,同时,蕨类植物在古生物学和植物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阴地蕨、中华蹄盖蕨、卷柏,是有名的药用植物。此外还有许多蕨类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如石松含有石松碱等多种化学成分,可提供蓝色染料,它的孢子可提取油脂,称“石松子油”,还可以做铸造脱模剂和闪光剂,用于火箭、信号弹、照明弹等。

『仁怀物种』从洪荒远古跋涉而来的蕨类植物

波斯顿蕨(图片来源于网络)

 

『仁怀物种』从洪荒远古跋涉而来的蕨类植物
▲石松
 
除此之外,蕨类植物在地球上还发挥着重要的生态角色,它还有助于土壤保持和水源保护,它们的根系可以阻止土壤侵蚀,并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蕨,这些从岁月长河中走来的绿色精灵,它们在人类生活的角落里,用微卷的叶片默默释放着绿意,用最静谧的方式见证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更迭。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