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来源: 酱香仁怀  发布时间: 2024-05-23 作者: 黄黔华

初夏的茅台镇罗村长坡,气温已经很高。中午,即便坐在树荫下,身上也有汗液渗出。担心中暑,70多岁的赵恩强、潘秀群,赶紧割了几把红薯藤,背着就往家里走。

他们的家位于罗村长坡梅子坳,在赵氏宗祠后的小山堡边。这座宗祠,初建于民国初期,由罗村赵氏合力修建。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赵氏宗祠

 

仁怀罗村赵氏,是当地大姓,据称为明末平播战役时平播大军綦江路总官兵刘綎部下千总赵奇后裔,祖籍四川内江。

其时,罗村属于播州土司杨应龙辖地,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地方。

唐大历年间,镇守麻阳的都督佥事罗荣,受朝廷委派率军到播州平乱。罗荣部沿赤水河征播,留下一支家兵镇守中游要隘。后来,这支家兵长期驻扎于此,安家落业,驻地也因此得名“罗村”。但多年后,随着杨氏土司的壮大崛起,罗村也成为播州杨氏土司的地盘。

元代,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一地区设立了“石粉罗家永安等处”长官司,属于朝廷正式认定,并载入档案的。只是,这个机构存在的时间不是太久,进入明代就没再写进国家档案了。但好在,播州土司却十分重视这个地方,依然给了它“地方粮票”。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罗村

 

至明万历年间,罗村与靠近茅台镇的安村,分别由罗姓、安姓治理。他们受杨应龙之命,镇守播州西北部的赤水河中游地区,作为重要的前哨,负责监视虎视眈眈的永宁土司。

罗家与安家,虽不是朝廷正式任命,但作为播州土司名下的土目,实力亦不可小觑,加上陶洪寨驻兵,据称麾下合计有上万人口,且多有骁勇之士。而赤水河边的陶洪滩,就是以罗家为主的一个重要军事寨堡。

不过,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始料未及的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战役刚开场,总兵官吴广率领的永宁、合江路大军,从四川合江出发,在永宁等土司向导带领下,杀入赤水河。沿途,昔日依附杨氏的土官们,纷纷阵前倒戈,很快加入平播阵营。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陶洪寨

 

陶洪寨里,罗村头目罗国显、罗国明、罗国仁紧急商议后,于这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带领羿民三千余人,向吴广部川南道监军参政谢诏投降。而这时,吴广的平播大军,还在二郎里停留着呢,距陶洪寨还有好远的路程。

他们被安置到永宁奢氏土司管辖的石宝寨一带居住。平播后,李化龙称,罗国显、罗国明、罗国仁在大兵未动时,闻风而降,应按先前发布的命令,给予冠带优抚。

与此同时,上游安村土目安銮,也跑到二郎里,向平播大军投降。至此,播州土司赤水河沿岸防务彻底失效,大门洞开。

平播后,安銮一支,先是仍居安村。改土归流时,废除土官,被安排到黎明镇守。而曾猛攻两河口楠木洞等地的綦江路总兵官刘綎部下千总赵奇,领照罗村,辖地上至安龙场,下至马桑坪。赵奇遂领兵500多人,入驻罗村区域,以农耕养兵,安靖地方。其管辖范围,以罗村、罐子口等为中心,上至安龙场,下至马桑坪。

 

罐子口

 

据称,赵氏一族,最初居住在今天罐子口,后逐渐向周边发展。过数百年发展,赵氏一族,人口现已多达2000余人。其族谱称,从清代至民国初期,罗村赵氏一族子弟中,多有在四川、贵州两省为官者。民国时期,当过仁怀县保安大队长的赵守恒,还扩建了合马新街房,试图将罐子口连为一体,命名“复兴场”。

居住在长坡梅子坳的赵恩强,今年75岁。对于赵氏宗族的大事,大多了解。但他最为自豪的事情,是自家建房时的发现,将罗村开发史,推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并为仁怀历史文化提供了厚重资料——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赵恩强讲述汉墓发掘过程

 

1991年10月底,赵家在梅子坳庄稼地里挖土,打算筑墙建房。某天,大家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挖土时,突然挖到了一些坛坛罐罐,还混着许多古钱币。

因为靠近宗祠,赵家人很敏感,担心挖到了祖上的遗存,停了下来。得知情况的村委会干部,到现场查看后,觉得事情不简单,赶忙向当时的仁怀县文化局报告了情况。

那时候,从仁怀县城到罗村,交通很不方便,但县文化局的干部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随后,是遵义地区文化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业技术人员。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赵恩强房子左侧为梅子坳汉墓发掘地

 

考古人员根据已出露的器物判断,赵家工地上挖到的,是一座汉代墓葬。该募为石槽土坑墓,长5.7米,宽2.36米,深60厘米,陪葬品十分丰富。

之后的几天里,大家一点点清理墓葬。经过清理,共出土铜器、铁器、陶器及古钱币400多件。

事情已过去30多年,赵恩强、潘秀群夫妇对于发掘的事,记忆依然清晰,并为之自豪。“赤水河大滩边上,政府立的那个‘壶壶’,就是在这里挖出来的。”赵恩强说,“壶壶”挖出来的时候,缺了个角,考古队的人拿着筛子,把挖出来的土,全都筛了好几遍。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铺首衔环酒壶
 

赵恩强说的“壶壶”,就是收藏于仁怀博物馆的铺首衔环壶。这是来自西汉时期的文物,其为富贵人家使用的酒器,罗村梅子坳汉墓出土了两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仁怀市政府在运用考古成果时,将其作为仁怀酒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按照原样,放大雕刻,置于赤水河大渡口段公路边。

时任仁怀县文管所所长的蔡永德,后来写文章称,在这座土坑墓葬中,出土的器物酒瓮4个、酒坛2个、酒罐4个、铺首衔环酒壶2个,另有陶瓶、陶釜、陶盆、陶盒、铜鍪、铜釜、刻刀、砍刀、铁锸、铁锯、铁斧、弩机等。“这里的酒器容量:陶瓮约容百斤、八十斤不等;酒坛约十多斤不等;酒罐、酒壶约容三斤左右”。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陶釜(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前述生产、生活和武器、钱币,罗村梅子坳汉墓出土文物中,还有首饰以及女性画眉用的黛石等。由此,推测这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夫妻合葬墓。

研究发现,罗村梅子坳出土文物中陶器,绝大多数符合中原文化特征,并与中原地区汉墓出土物相似。考古队认为,罗村早期最具实力的开发者,或许就是当年沿着赤水河到达西南夷的中原汉人。他们在仁怀居住过的地方,还有赤水河边的大渡口、芦缸嘴等。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陶盆(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出土文物,将罗村有实物证据的开发史,推到了2000年前。同时,也还原出西汉晚期罗村的生产、生活场景:

汉初,“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拉开国家开发西南夷的大幕。一批中原汉人,顺着赤水河,进入罗村地区。这批人,大多拥有军人身份,他们以军队屯田的方式,在罗村等地,相对分散地驻扎下来。军事训练和戍守之外,他们另一项任务,是用从中原带来的工具、种子、技术,开垦屯田。
先进的农耕技术,让他们的农田获得丰收,粮食堆满了粮仓,既满足自身需求和供应国家战争,又能让他们利用屯田兵的身份,在国家榷酒制度下,开展酿酒活动,获得收益。

罗村长坡梅子坳汉墓的主人,或许是当年西汉军队屯田兵中一位基层军官。生前,他维护着该地区的治安,组织垦荒生产,还掌握着一个规模不小的酿酒作坊,生活过得相对富足。每年固定的季节,他带领下属去指定地点集中,接受常规的军事训练。而他自己作为弩兵,还会带上弓弩,接受弓弩的射程测试,以及单独的弩射技能考核,以确保弓弩完好和个人体能、战斗技能保持良好,准备随时迎接国家征召,杀上战场。而他的妻子,是操持家务的能手,也是一位懂得生活情趣的爱美女子,常用当时最流行的黛石画眉……

【寻仁迹】千年罗村的故事

弩机机柄构件

 

今天,罗村及周边地区,已是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一部分,聚集了仁怀酱香酒、国台、夜郎古、寰酒、酣客君丰等名酒企业。而赵恩强、潘秀群等罗村人,也从事着与酿酒有关的工作,种高粱或是直接到酒厂里从事酿酒。

更多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音画酱香